四月末的一个周日,一家三口游天坛。
豆爸当年的单身宿舍就在天坛东门外,后来结婚搬了新家离天坛也就两站地,再后来公司分了套一居室的小房子,竟然也在天坛南门。在我们心目中,天坛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园,豆小的时候还在里面野餐过呢,但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北京的名胜古迹比较多,豆爸想利用周末的时间,与豆一起逐个深度游。故宫是第一步,然后是天坛、十三陵、颐和园、圆明园、周口店等。深度游的基础是做好功课,以前都是豆爸一人忙乎,以后要尽量让豆参与进来。
午饭后,打印一张导游图,全家乘地铁低碳出行。

再加一幅清代全盛图

整装待发

天坛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从上面的导游图可以看出,天坛是北圆南方呈馒头形,这是由于明朝初年始建天坛的时候,这里是用于天地合祭的“天地坛”。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这样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另外根据北为上、南为下的道理,所以就成为北圆南方的形状。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天能主宰世间的一切,天是人间帝王的君父。所以历代统治者都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是天之子。既然是天的儿子,那祭天的活动理所当然成为天子的特权。明清时,皇家每年要在天坛举行三次仪式----祈谷、祈雨、祭天,都由皇帝亲自主持。

天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是祈谷坛,南边是圜丘坛。我们从东门进入,就直奔祈谷坛的中心:祈年殿。
首先要经过一段长293米的长廊。古代祭祀的杀生地点需要距离祭坛200步远,长廊就是为使贡品不被雨雪风沙污染而建。
远远的就听见长廊那边传来此起彼伏的歌声,走近一看才知道,长廊已被形形色色的民间演出团体占领,人们似乎都在用歌声向上苍表达自己的激情。豆对此颇有兴致,挤到最前面去观赏。


豆妈似乎也被感染了,拿起话筒也整一曲。

长廊的北边是神厨和宰牲亭,都是制作祭品的地方。据说神厨里的一口井的水是甜的,当时被道士们吹嘘成神水,以此骗人钱财。古人有诗为证:京师土脉少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唯有天坛石甃好,清波一勺卖千钱。

这里还有800岁高龄的古树----莲花柏。

长廊南边有七星石,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风水镇石。原为七块,寓意泰山七峰。清入关后,在其东北向又添一石,表示不忘东北故土。
豆也想沾点仙气。

还想跟古树说点悄悄话。

这是一张祈谷坛的全景图。

图中右上角就是长廊,长廊的尽头就是祈谷坛的东砖门。

屋檐上的小兽

围墙

走进东砖门,迎面就是著名的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镏金宝顶、蓝瓦红柱、彩绘金碧辉煌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嘉靖二十四年将原来方形的大祈殿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修缮时,全部改用蓝色琉璃瓦,给人以不断向上的感觉,并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八月,殿遭雷击焚毁,次年重建,于二十二年完工。据说失火时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整个大殿建在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圆形台基上,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龙柱高19.2米、直径1.2米,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巨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28根象征二十八宿。

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如此恢弘的皇家建筑,在豆同学面前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练功场而已。

劈腿

双手侧手翻

单手侧手翻
离开祈年殿,从祈年门出来。

向南看去,豁然开朗,这就是丹陛桥。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上有长360米、宽29.4米的砖石台基。“丹”意为红,“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之所以又称“丹陛桥”,是因为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丹陛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却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一是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是表示升天不仅要步步登高,而且要经过漫长路程。由于是升天之路,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称“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

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 ,
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丹陛桥桥东有一方形砖台,称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是个活动的房屋。皇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明朝皇帝到这里时,还要脱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礼。这表示洁净,不将微尘带到神坛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