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投资——作个有主见的妈妈
(2015-01-13 11:26:08)
标签:
育儿 |
昨晚和姐微信聊天,她感慨Lucky的体质比她姐强,说她姐姐在一岁半左右的冬季里三天两头去医院,从区级到三甲到儿童医院、儿研所没少跑,就是因为她姐姐从小就不爱喝水。Lucky有两个姐姐,一个是奶奶家的,一个是姥姥家的,一样的从婴幼儿期起就各种生病跑医院。孩子都是娘的心头肉,当妈妈总是希望各种对娃好,但怎么才算真的对娃好呢?从体质遗传角度看,我的身体比她姨弱,她爸的身体比她伯伯更是差很多,那么Lucky是怎么“壮”起来的呢?
在娃健健康康满20个月的现在,回顾下这短暂时光,真切觉得,作个有主见的妈妈太重要了。卖个关子,把大家喜闻乐见的婆媳大战和对瞎整育儿法的控诉延后,先说说主见从哪里来吧。
信息储备
如果拿生孩子这事儿当课题来研究,那站在巨人肩膀上也是必要的。作为一坨信息焦虑人士,关注微博认证用户,获取信息当然便捷。从谁那儿才能获取到靠谱信息呢?说起漫漫的筛关注长路来,也满满都是泪啊。和睦家医院注重微博推广,协和医生热心网络医学科普,这两家医院的相关科室医生微博都是粉丝们的心头大爱。除了他们,我还陆续关注了勿怪幸、棒棒医生、白衣咸饭、春雨医生、培儿屋儿科医生、卓正儿科陈英、小儿外科裴医生、急诊夜鹰、京虎子和妇科医生王玉玲。这些医生和医学人士在忙碌工作之外的医学科普,极大拓展了我的医学知识。熟悉微博圈的朋友们也能因此判断出来,我基本上是一名中医黑。
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了解医学科普实际上更多是信息储备,实际操作性不强。相对的,营养学知识却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健康指南。我的微博营养信息主要来自范志红、王兴国和顾中一。毋庸置疑的,方舟子(前微博)、果壳网和科学公园也必不可少,也许有人会说,我口儿还挺杂的。
关注微博用户是在信息时代快速掌握信息的捷径,但缺乏系统性,要做这么个育儿课题,就不能偷懒不看书。话说买参考书籍的初期,我也挺装13,上来就要高大上,从亚马逊进了《Mayo
Clinic Guide to a Healthy Pregnancy》和《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5th Edition: Birth to Age
5》。这两部书确实实用,但毕竟非母语,读起来真是不畅快。还好我先生虽然别的不够好,读文献那倒真是在行,在后来的孕期中同步就把梅奥健康孕育指南给翻译完了(译本我放在新浪微盘里,需要请自行搜索)。其它书,我又先后通读了《怀孕圣经》、《哈佛育儿宝典》、《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全系列7本》、《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而《实用程序育儿法》、《定本育儿百科》和《西尔斯亲密育儿》则没有读完。上面说的那本《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5th Edition: Birth to Age
5》则在遇到育儿问题时,真正帮我解了不少惑。
健康备孕和孕育
谈宝宝的健康投资,健康备孕和孕期管理当然是第一位。我的备孕也是精神物质两手抓,除了学习外,还慢跑、洗牙、做了孕前检查。这就说到了医生建议的备孕三个月叶酸。在刚结婚时,我真是很用心的每天按计量吃叶酸片,但是几个月下来肚子一点没动静。也不知从哪儿听的风言风语,说服用叶酸可能会影响受孕,后来居然还找到一名不孕症医学专家的文字证据。于是我停了叶酸。尽可能在营养配比上倾向富含叶酸的食物,多吃绿叶菜、柑橘水果,然后,就怀上了……当然,这个备孕期叶酸的事情,还是应该听医生建议,至少提前三个月服用,我这个尝试无法对照和检验,并不可取。
按说孕期健康管理也是一项短期课题,本该好好讲讲,但为彰显Lucky她爹在我孕期翻译梅奥指南的功绩,还是建议大家移步微盘或该书豆瓣笔记去查看更多管理细则吧。其实在孕期时我真挺傲娇的,参照这本宝书,我觉得很多事情可以理所当然的坚持,比如自己做体重增长监测,比如营养搭配和饮食禁忌,比如适度运动和产检沟通等。但眼前耳边各方信息显示,很多人真是太不乖了~
拿体重增长为例,我孕前BMI约18.5。拜工作内容所赐,偶尔参加野外科考,自己平时爬山游泳跑步,身体并不瘦弱,总体说属于瘦而不柴型。根据指南,我这样的体况属于允许孕期增重的最高限。一般情况下,孕早期不增重甚至有下降也算正常,孕中期建议每周增重不到一斤足够,足月后最好严格控制增重。但在各个阶段各种场合下,都有各种人不停的劝我要多吃,并说谁谁孕期长了40斤、60斤甚至有90斤的。我撸个天,女人啊,你们怎么能这样不爱自己,随便糟践自己呢?而且,这样的增重,对胎儿和婴儿本身没什么好处。也有人说,自己孕期就是胃口好,管不住嘴。当然,这是人类进化遗留的产物,好胃口勤积累可以帮助解决早期人类物资匮乏条件下的母婴营养困境,但现代人物资充裕,再这么由着自己吃,那就后果自负加倒霉孩子吧。
http://womenshealth.gov/pregnancy/you-are-pregnant/staying-healthy-safe.html
里说的好,孕期吃俩人的饭,不代表你得吃双份。从我自己的经验整理,健康孕期营养原则其实很简单:一是吃好的,吃好的,不等于吃贵的或罕见的,而是对大人胎儿都好的东西,往往其实常见又便宜:全麦谷物、蔬菜水果、奶和奶制品,肉和豆类。根据孕期的不同阶段需求进行搭配或重点补充相关元素,孕早期的叶酸,孕中后期的钙和孕后期的铁,或遵医嘱服用营养素。二是吃对的,多数食物对孕妇是安全的,但还是应该避免高风险的食物或食物加工方法,比如生食或其它可能感染或增殖有害细菌的加工食品,避免鲨鱼鲸豚,减少金枪鱼等高营养级可能富集汞的海洋生物做食材,在健康知识上,我算崇洋媚外,国外提醒孕妇,草药、生豆芽、苦瓜、青木瓜和诺丽果汁(不知道什么东东)有风险,尽量避免食用。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然后是运动。说实话我挺不能理解那些腹部刚刚隆起,就连迈腿都小心翼翼的年轻姑娘。她们走路姿势都变形了,像个鸭子似的蹒跚,完全没有孕育生命的欣喜活力。当然孕期的运动是和孕前体况直接相关,很难想象一个孕前不爱动的女人怀孕后打了鸡血似的坚持运动,那太违和。除非属于医生建议必须小心谨慎的类型,多数孕妇真的不需要禁足。爬山、慢跑、游泳甚至骑车都可以,只要避免失足跌倒。有钱有格调的可以去孕期瑜伽,没有的,在办公间歇参照指南做做拉伸,回家坐坐瑜伽球也可以。普通孕妇,如果实在需要小心,那么在孕早期避免过度拉伸躯干,孕中晚期避免弯腰提重物(蹲下提起),避免跌倒也差不多了。
至于产检,只要不是过度医疗,谨遵医嘱吧。但这时要说到如何选择医生了。我始终认为,如果不是疑难杂症,在三甲医院看门诊,可以找副主任级别的中青年医生。一来有真才实学的主任医生号不容易挂,二来老医生呢,虽然经验丰富,但有些人完全不去关注最新医学进展了。这就要说到我第一次建档产检时的某院科室主任。因为有关系,护士长特地帮我约了这位老太太做检查。在诊疗室等待时,就闻听她给各个孕妇推荐中成药,轮到我时,她的结论是宫颈轻度糜烂(有关所谓孕妇宫糜请自行学习),然后就开了处方。我随手去拿药,才发现是中成药洗液。药拿在手里,我后悔不迭,给医院的朋友去电话请求,以后一定帮我约同年龄段的医生。之后产检一切顺畅,除了例行外科检查、B超、抽血以及胎心监护,我只额外开了一次心电图,药也没再开过。
然后,就卸货了,并开始持续不断的育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