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科学界也应担负“两种文化”责任融合的责任
(2010-09-20 14:50:28)
标签:
转载 |
摘要:追求真正有人文色彩的科学与真正有科学色彩的人文,不光要人文界做出艰巨的转型努力,科学界也要抛弃一些过时的思想,特别是要避免让某些持有极端还原主义理念的物理学家拖后腿。沟通科学和人文的桥梁,是心理学,而物理学不过位于离桥梁最偏远的位置罢了。
一、科学界对阻挠两种文化的融合也负有责任
所谓“两种文化”,出自1959年英国作家C. P. 斯诺一篇著名演讲的题目《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指的是科学和人文。对于科学和人文的外延,这里先要说明一下。按欧陆文化传统,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只包括文、史(部分)、哲、艺之类。但按英美文化传统,科学通常只是指自然科学,其他的学科统统都算人文。斯诺所说的科学和人文就是按英美文化传统来定义的。
在演讲中,斯诺指出了当时科学界和人文界尖锐对立、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的事实。不可否认,无论科学界还是人文界,都集中了大批的知识精英。在人类最优秀的头脑之间居然产生了这样可怕的分裂,无疑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由此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忧虑,也就自然而然。所以在斯诺发表演讲的同年,他的演讲稿就以《两种文化》的题目出版了,随后两种文化就成了学术界的时兴话题之一。
现在离斯诺的演讲已经有五十多年。在这五十多年里,虽然一种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第三种文化”已经悄然兴起,但两种文化尖锐对立的大貌并没有改变。由于在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科学通常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追究”阻挠两种文化融合的责任时,很多人首先都拿人文界开刀,却总是有意无意淡化科学界的责任。在我看来,要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不光要人文界做出艰巨的转型努力,科学界也要抛弃一些过时的思想,特别是要避免让物理学家拖后腿。
二、物理学家的傲慢:极端还原主义
如果我们对科学八卦感点兴趣,就会知道,物理学家的傲慢是出了名的。比如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盖尔-曼(Murray Gell-Mann)不光鄙视人文学科,甚至还非常鄙视除理论物理之外的一切学科(包括物理学的其他分支)。美国量子物理学家费因曼(Richard P. Feynman)对于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倒是没有盖尔-曼这么强的自豪感,实际上,他对物理的所有分支都感兴趣,但是他一样鄙视人文学科,特别是哲学。
对于两人对待物理学的不同态度,有一位中国的物理学工作者解释说:“其实盖尔-曼和费因曼对其他学科态度的不同,一个原因是二人的科学理念有不同。盖尔-曼这一派的物理学家追求逻辑和数学的完美,在他们眼中所有学科是以理论物理为核心的金字塔型。而费因曼则有一点实用主义,他最关心的是怎么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怎么追求数学上的完美。”至于为什么这两个物理学家都有一种傲慢感,这位物理学工作者的解释则是:“我认为他们是不客观的,但是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如果对所有东西都感兴趣,他将无所适从。也许要想干好一行,就必须爱这一行。而爱这一行,就意味着‘不爱’其他的行。所以一个科学家应该学会从心理上‘鄙视’自己专业以外其他学科。”显然,这位物理学工作者对于物理学家的这种傲慢表现出了一种欣赏的态度,接下来,他甚至说:“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但科学家都是主观的。最好的科学家甚至可能是极度主观的。有爱恨,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其实用伦理学的语言可以很容易把这种傲慢感的本质说明白:各学科之间本来没有价值差别,这种差别是在用某种价值标准去衡量之后出现的;用不同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然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盖尔-曼和费因曼的“科学理念”,其实就是他们的价值标准——极端还原主义。正是这种极端还原主义导致了物理学界的傲慢与偏见,也对两种文化的沟通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极端还原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钻了牛角尖的还原主义。科学界普遍承认一点:如果用复杂性来衡量的话,宇宙万象是分层次(level)的,每个层次有各自的规律。比如“亚原子物理-原子物理-低速宏观物理和化学现象-分子生物学现象-神经生物学现象-人类心理-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从低复杂性到高复杂性的层次序列。还原主义认为,上一个层次的现象可以用比它低一级别的层次的规律“还原”地解释,比如原子物理现象可以用亚原子物理规律来解释,低速宏观物理和化学现象又可以用原子物理规律来解释,等等。还原主义是科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第三种文化”的一大特色。科学之所以能够在解释自然和预测未来方面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它秉持还原主义的方法论有分不开的关系。
然而,也要承认,还原主义解释的准确性并不总是很高的,常常要受到确定性系统(deterministic system)的混沌现象和非确定性系统的真概率现象的限制,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层次的所有现象都能被还原地、准确地解释。比如,即使现在的物理学家也不能用亚原子层次的规律准确算出放射性核素的半寿期,不能用原子层次的规律准确算出某种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等等。用系统论的术语来说,凡是不能准确地、还原地解释和预测的较高层次的现象,都具有突现(emergence)性。还原主义认为,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工具,仍然可以对突现给出基于概率的解释和预测,但也正是这种由复杂性导致的概率性决定了还原通常不能“越级”。认为还原应该普遍越级的做法,就是极端还原主义,它还有一些其他叫法,比如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称之为悬崖还原主义(precipice reductionism),物理学家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称之为不妥协还原主义(uncompromising reductionism),哲学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称之为贪婪还原主义(greedy reductionism),等等。从这些叫法就能看出,甚至连物理学界内部都已经有人正确地认识到极端还原主义是一种非常可笑的方法论。我倒觉得把它说成是一种伪科学也不为过。
三、进化心理学是最接近我们心灵的科学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人类社会。人类的生存面临着种种困境和灾难,有些是自然给予的,有些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类自己造成的困境和灾难往往占了大比例,而且文明越发达越是如此。如何能够规避人类自己造成的困境和灾难,自然成了古往今来无数人文学者关注的中心话题。在“第三种文化”看来,人类的行为是受人类心理控制的。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行为还原到心理层次,所以心理学理论理应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然而,对人类行为的还原只能到这一步为止,任何把人类的行为广泛还原到比人类心理还低层次上的做法都是极端还原主义。
诚然,心理学长期没能全面成为一门够得上科学标准的学科,其中充满了推测甚至臆想的难于实证的假设。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进化心理学异军突起之后,这个局面就渐渐结束了。如果说在几十年前,因为对心理学理论客观性的质疑而拒绝把人类行为还原且仅还原到心理学层次还情有可原的话,在今天,仍然拒绝这样做就是落后于时代了。因此,我认为完全可以说,进化心理学是目前最有能力揭示人类行为本质、最能为规避人类自己造成的困境和灾难出谋划策的科学;说得再极端、煽情点,进化心理学是最接近我们心灵的科学!
而且,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还推翻了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共同编织的一个谎言:“物理学真正揭露了宇宙的本质。”事实证明,人类心理和感官认知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服务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低速宏观世界才是宇宙的各种表象中对我们最重要的表象。用这种价值观来衡量的话,宇宙的本质其实就是低速宏观世界中的各个复杂性层次,而不是别的任何表象、任何层次。揭露宇宙本质的学科因而是心理学、生物学、化学和牛顿力学,其中只有牛顿力学属于物理学。物理学根本不是揭露宇宙本质的唯一学科,而且在各个层次的物理学中,也只有研究低速宏观世界的牛顿力学才真正揭露了宇宙本质。所谓亚原子世界才是宇宙本质的说法,其实是上个世纪前半叶盛行于科学界(尤其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的“物理主义”思潮创造的一种迷信。
正是这种充满了极端还原主义色彩的迷信,使得纯粹为了解释物理现象而提出、本来对人类心灵并不具有任何启发性的量子力学居然被量子物理学家(如海森堡、薛定谔等)和哲学家(主要是维也纳学派)赋予了那么多的荒唐意义,除了白白造成争议、恐慌和混乱之外,对规避人类自己造成的困境和灾难又有什么正面价值?说得再明白点,如果不确定性原理主要只在微观层面起作用,如果薛定谔猫[1]仅仅在我们没观察它的时候才可能以“叠加态”形式存在,那么由不确定性原理引发的种种冥想,对于我们解决低速宏观世界中的现实生活问题又有哪门子帮助?所以,我不知道今天的物理学家有什么资格傲慢。以前的人们常常以为物理学是沟通科学和人文的桥梁,然而事实证明,这座桥梁应该是心理学,物理学不过位于离桥梁最偏远的位置罢了。
四、英美与欧陆科学界世界观的不同
而且我忍不住想到,西方的世界观又可以粗略分为英美系和欧陆系。英美系重实证,而欧陆系重思辨,上面说过的“科学”一词在英美文化和欧陆文化中的不同涵义,从根本上说,正是两种世界观差异的体现。量子物理学之所以被附加了这么多子虚乌有的哲学意义,我看和早期量子力学及关注科学的哲学家多为欧陆人(而且几乎都是德语国家出来的人)大有关系。比如,海森堡是德国人,薛定谔是奥地利人,维也纳学派的石里克和卡尔纳普都是德国人,另一主将纽拉特是奥地利人。甚至连说“上帝不掷骰子”的爱因斯坦都是德国人,他本来明明已经正确认识到不确定性原理对低速宏观世界的大部分论题都缺乏指导意义,却和海森堡等人一样以为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结果不可避免地沉浸在和对方展开的哲学论辩中,为此几乎虚掷了后半生。
相比之下,英美系世界观却熏陶出来了最多的进化生物学家(如达尔文、华莱士、费歇尔、荷尔登、莱特以至哈密尔顿、乔治·威廉斯、特里弗斯、道金斯等)和最多的进化心理学家(如约翰·图比、勒达·科斯米德斯、戴维·巴斯、斯蒂芬·平克、马丁·戴利、玛尔果·威尔逊、罗宾·邓巴等)。我几乎想要这样评价这两拨人了:欧陆人虚张声势,创造了那么多轰轰烈烈的观念,最终却证明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英美人不动声色,却真正地在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步步努力!(当然,战后由于大量欧陆移民的涌入,原本比较实证的美国学界现在也开始以清谈、玄谈为乐了。)
把上面说的总结一下,就是:如果科学要和人文融合,那就一定要坚持“逐层还原”的理念,而放弃极端还原主义。在“第三种文化”中,最基本的学科应该是居于学科阶级之中的生物学和心理学,而不是最底层的物理学。如果今天学物理出身的人自以为绕过生物学知识和以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心理学就可以解释人类社会,或者为规避人类自己造成的困境和灾难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话,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鄙视他们。这才是真正有人文色彩的科学,这才是真正有科学色彩的人文。
(责任编辑:杜建国)
[1] 薛定谔猫是奥地利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其目的是指出,根据量子物理理论确定的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可能也观察得到,但这却和事实完全相反。这个实验引发了量子物理学界对宇宙本质的长期争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