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裱组才做了三个多月,纸盒车间内部调整组织结构,在班组上增设了前道和后道两个大组,领导要
我担承前道大组长,分管配料,接纸和瓦裱的前道生产管理。由于前道的重点是瓦裱,其他班组只要关心一下就行,整天还是泡在瓦裱上,有空就帮助她们裱几幢片子,但毕竟不用顶班了。
当时的车间主任是强中玉兼仼,他的另一个职务是厂生产组(即生产科)组长。他是个六七届高中生,由
于身体原因没有上山下乡,七十年代初进城厢镇的另一个镇办企业拉丝厂。上马纸厢项目时被派到复建厂学习生产计划业务,回厂后调来负责生产组和车间。他是个精明的企业家(以后的章节还会说到他),后来得到过许多荣誉,但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干活(当工人)不行。他要求工人这样干那样干的时候,工人就用一句话"你来干干看",就把他顶了过去。纸盒车间的工人除了社会青年,就是从云南,黑龙江,内蒙返城的知青,个个见过世面又是集体企业"工人当家作主"的时代,谁也不卖谁的帐。
一九七八年八月,厂里对人事又进行了调整,任命我担承车间主任,陈兴华为副主任,强中玉不再兼任车间主任,原车间副主任张健调仼厂后勤组(科)组长。刚过一个多月,拉丝厂的小纸盒车间并入我厂,陈兴华调到小盒子车间仼车间主任。
那时候对生产管理技术一窍不通,就凭着感性认识,抓好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减少浪费。后来读了书才知道,这就是车间管理的三大要素:产量,质量和消耗,而这三要素的内涵要比感性上的三个方面深奧得多。我每天-早上班,先到车间的每个角落走一圈,了解夜班的生产情况,有时还能发现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个习惯后来一直保持到我离厂。后道工序的生产能力大,能急得出,瓦裱还是车间产质量的"瓶颈"。因此有空就在那儿,盯住瓦裱组的产量和质量。由于是外贸纸箱,经常有客户急着要出口,我就盯着每道工序优先安排,抢时间赶出来。
有-次,由于外贸纸箱不能再用泡化碱当粘合剂,改用玉米粘合剂,厂里派我带了瓦裱组三个人去复建纸盒厂学习。改用玉米粘合剂,操作的方法都-样,就是要掌握胶水的新用量。一个星期,我们被安排在他们的瓦裱组上,边学习边劳动。复建厂的产品批量大,干几天都不換-个号子(单子);但纸箱规格都比较小,裱片的频率很快。刚开始坐上去不习惯,瓦楞纸一张张飞快地从胶水车中吐出来,有点应接不暇,手忙脚乱。-会儿就熟悉了它的节奏,应付自如了。复建厂的裱工刚开始看不起我们小厂出来的同行,后来见我们同样熟练的技术,忍不住夸赞起我们,对我们也客气了许多,认真地讲解两种不同胶水的注意事项。
一九七八年度被嘉定县革委会评为县先进个人。当了半年的车间主任,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