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回忆录 |
分类: 疁城往事 |
少数加3元的控制面在20%;72~73年参加工作的,-般加3元,少数加6元的控制面在25%以内;74年以后
工作的突出的加3元,控制面在10%;少数全厂拔尖的加9元。厂长.书记俩人不参加厂内考评,由镇直接控制。
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影响一辈子嘛。
评小组会议进行部署。全厂各大组根椐厂部安排组织考评。
的名单时,对黄家鹏.平月安.汪家明三人拉下谁产生了分岐。会上决定再向镇上争取增加-个9元名额;如不
行,倾听镇上的意见。晚上五时许,副镇长王厚德,镇工业组组长刘金宝来到厂里,听取了张世琦.朱大楠
(光学玻璃厂筹建人员放在我厂一起考评)和我三人的情况汇报,明确表示不能增加名额。经商量,认为平月
安票数少,相对说群众基础差,下调为增资6元。这样,确实我厂增资9元的有王剑球,强中玉,陈永明,裴家根,
俞美英,黄家鹏,汪家明七人。
体会议,公布升级增资名单。
于工龄短(72年档)只加了3元,情绪很激烈,表示三天不答复就去死。第二天到支部办公室的人更多,有人跟
张书记大闹。有些同志去镇反映对评上9元人员的意见,其中对黄家鹏的意见较多。
核,但在那个"平均主义"思想主导的年代,在那时公有制的体制下,有了这种弹性,有了软标准的评议,就无
法把握绝对的公平和合理。有的同志提出的意见有建设性,有的的确是无理取闹,平时工作吊儿郎当,加工资
就-定不能少。
份上访人员的座谈会,又-次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并进行了解释。
体反映,认为虽然有一些意见,但整体上还是相对平衡的。最后几天突出围绕黄家鹏的矛盾,我们又进行了复
议,认为他工龄长,小纸盒车间拥护他的职工很多,虽然平时他有时讲些牢骚话,这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关,
可以理解,还是保持原来的决定比较妥当。五人最后商定,今天下午把增资的工资发下去。
还是比较高的。我们的职工结构主要是知青,-般加6元,少数是3元;他们的职工结构有老中青,轮到知青-
般加3元,少数加6元,更谈不上有加9元的。这也许大家心态平衡的另一个原因吧。
后一篇:疁城往事 15. 吃软不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