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需“轻装上阵”
(2015-04-15 09:29:55)
标签:
财经 |
分类: 知行堂 |
文/姚绍龙
几乎所有的管理都可以归结于三个问题: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必须有一种实操方法可以在中国企业落地实践;必须有一种管理创新可以助力中国企业顺利转型,降低运营成本,让经营绩效倍增。
管理到底应该怎么办!
所有企业都会经历初创、高速增长、成熟衰退这样的生命周期。表面上看,企业的生命周期与行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管理本身的生命周期。企业因创业精神而高速扩张,但必定会因管理落后而逐渐衰退,这才是本质。有句话说“销售让企业做大,管理让企业伟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管理模式因为架构庞大、制度呆板、流程复杂、效率低下而一直饱受诟病!随便一个企业,都有着三五七级的管理层级,导致上不能传,下不能达;随便一份制度,几乎都有三五七张纸并写得洋洋洒洒,没有相当的专业水准和超级耐心,连看懂都不可能,要是能顺利执行才真的会成为笑话;流程复杂自是不用再说,三五七级的组织结构必定会导致10几20级的组织流程,但管理常识告诉我们:组织流程只要超过10步,效率基本为零!
为了寻求这种管理上的突破,30多年来,商学院教授把西方管理理论讲了一遍又一遍,但再也搞不出什么新名堂;中国企业几乎把西方的管理方法模式挨个都试验了一遍,几乎也都没捞到什么好处;经理人在企业里折腾了一年又一年之后,基本上也都已经开始技穷;很多人甚至开始怀疑:管理到底应该怎么办!
打破传统让绩效倍增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就必须颠覆传统的科层思维,打破落后的官僚体制障碍,让经营绩效倍增,“U管理模式”也就因此诞生。
“U模式”即“轻管理”。在“U模式”中,我们把管理分为三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全面实行扁平化、透明化、交叉式互通式的简单管理。“做什么”解决的是“企业做什么,部门做什么,岗位做什么”等三个基础问题;其中,企业做什么就是战略,部门做什么是职能,岗位做什么指的是职责。也就是说,道生愿景,愿景生战略,战略定结构,结构定部门,部门配人才。组织结构必须支持公司战略,部门设置必须支持业务流程,岗位责任必须支持部门职能,这是管理的基本逻辑。遗憾的是,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大部分企业都没弄白这个最基础的管理问题。
“怎么做”指的是制度、流程和规范。这三者都是管理的基础工具。在管理实践中,真正得到执行的东西一定很简单。所以,U模式的理念是管理制度绝不超过一张纸,业务流程绝不超过五步。超过一张纸的制度不是官僚就是废话,超过五步的流程大都走不通,而且一定是上级流程出了问题,一定不会有效率。
“做到什么程度”是管理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在组织中,人人都在做事,可是,真正能把事做好做到位的人却不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做事的过程进行督导检查、对结果进行考核。用过程来保证结果。遗憾的是,在传统管理中,很多企业都把360度、BSC等考核工具当作至宝,但依然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反而让问题越来越复杂。殊不知,这些都不是考核工具,而是人事测评及战略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已。再者,很多企业在考核时都一厢情愿地运用“减分式”考核,人为激化了管理矛盾,这也是管理失败的根源。
六个最优
在U模式的方法论中,我们提出六个了最优:
一是“组织最优”,提倡“铁塔式结构”。铁塔就是一张透明的网状组织,每一个节点、每一个材料都十分透明,非常符合网络状组织要求。所以,它就可以保证结构的绝对扁平化,让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资源和需求充分透明,以便彼此之间的支持与配合,为缩短组织业务流程打下基础,旨在解决中国企业的结构性难题;
二是“系统最优”,运用奥卡姆剃刀,砍掉多余制度、环
三是“流程最优”。人要放到组织中才有成就,事要放到流程中才能得以控制。把流程定位为组织流程、业务流程、作业流程共三个级别,采用“除法式流程”技术逐一进行优化,这是治理组织内耗的唯一办法。
四是“执行最优”。执行力的真正前提是执行什么和怎样执行。所以,将管理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等核心方法制成“执行力清单”,培训后让员工照单执行,减少过程犹豫时间,这是执行力提升的核心密码。
五是“考核最优”。德鲁克说:无考核不管理。真正有效的考核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管理之上的,也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全面推行“加法式考核”技术,从尊重人性入手打造绩效文化,这是提升绩效的不二法门。
六是“分配最优”,实施“乘法式分配”,彻底改变现有分配模式,从雇佣制下的工资模式向事业合伙人制过度,给优秀人员配以股权期权及分红,让员工由被动变主动,从他律到自律,这是促使员工自动自发的独门真招。
组织从封闭到开放,员工从被动到主动,成本从模糊到全透明,职业经理人制度不再流行。组织结构必须扁平,流程必须优化化。管理需要简单、创新,需实战、落地,更需要返璞归真、轻装上阵,复杂无异于就是找死。U模式,轻管理,已经悄悄地开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