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分类: 知本评论 |
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文 / 迈克尔?斯卡平克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摘自 / FT中文网
或许是某个不如你的人获得了升职,又或许是你在新闻里读到了关于一位事业蒸蒸日上的同窗的简介。抑或是因为厌倦、疲惫,以及每天早晨走进办公室时那个悄悄冒出来的问题:“我的人生就是这样了吗”?
职业倦怠感正困扰着很多人。但研究一次次证实,我们在职业生涯开始或结束时并不是这样的。工作满意度是一条U型曲线。早在1957年,美国一项针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就曾指出:“总体而言,年轻员工士气高昂。在参加工作的头几年,他们的工作劲头往往会不断走低。”但在那之后,他们的工作劲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稳步攀升”。
这种情况为何会发生?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令人兴奋,我们感觉更自由,认为自己独立了,进入了社会,还有自己的钱可以花。当了那么多年的学生、听够了中小学和大学老师高高在上的教导之后,我们如今成为了成人世界的一分子。但接着,跟任何新鲜体验一样,那种新鲜感会逐渐消退,工作变成了例行程序。不管我们对于摆脱学校规章感到多么高兴,我们发现,工作也会带来烦恼。还有那些职位在我们之上的人:占着最好的工作、挡着我们的路,看上去还不如我们聪明。最后,我们变成了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工作的不满足感逐渐消退,就像之前我们初入职场时的那种新鲜感。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12年的一篇文章称,这种现象会影响所有人:“在50多个国家,包括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都发现了工作满意度U型曲线的存在。”这向雇主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寿命延长以及工作时间变长,会对职业低潮出现的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产生何种影响?2014年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员工在快30岁至40岁出头时状态最糟。如果人们预计到自己会工作更长时间,而且看到职位在他们之上的人在延迟退休,那么他们的职业低潮是否会来得更迟、但持续更长时间?U型的工作满意度曲线是否会变成浴盆型?鉴于企业中的最年轻员工和最年老员工之间的年龄差距将增加,这种结果似乎是可能的。这引发了第二个问题:管理者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试着告诉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员工:不要绝望,情况肯定会变好的。但这一招不太可能会对30多岁的成年人管用,就像它唬不住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他们感觉自己被困住了。
在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人中,最勇敢的那些可能会辞职去创业。管理者应祝他们好运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创业不成功,这里永远有他们的位置。没有走的人则需要管理者发挥创意去管理。这些人需要有一种成就感,需要有挑大梁的机会,比如负责试推创新项目,推出新产品,面试新人。而尽管那些年纪较大的员工可能不准备退休,但他们可能不反对减少工作时间或放弃一些权力,以他们更为成熟的状态,他们是不太可能往心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