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功俊
作为业界典范,胖东来的成功故事广为流传,其创始人于东来先生更是成为无数人的励志榜样,与之相关的管理经验甚至被奉为经营哲学而不断被学界解读。说实话,自己作为一个生意人,我尤其敬佩于东来,他以巨大的付出实践了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并取得了长期的成功,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德才兼备的商业奇才。
然而,于东来旨在强化考评的系列改革却引发了员工的强烈反弹,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不要说是一个平素对员工亲如家人的企业老总,就算是一个普通企业主也无法接受如此现实,换了谁心里都不好受。于是,问题来了:如果我是于东来,我会怎么办?这虽然是一个不可能的假设,但对思考“胖东来现象”,进而理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却有益无害。
首先,如果我是于东来,我将依然坚持改革,不会因为员工不满而终止,因为企业的高福利、高待遇必须以企业利润为支撑,任何离开利润考量的管理,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管理。当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竞争趋于激烈、成本居高不下、利润不断萎缩时,如果开源无望只有节流,节流不成唯有裁员。总之,只有改革才是出路。显然,来势凶猛的互联网冲击,持续攀升的人力成本,日趋严厉的劳动法规等,对传统百货业的冲击不言而喻,在此时代背景下胖东来的改革可谓势在必行、不得不改。
然而,胖东来的掌门人于东来并没有降薪裁员,而是强化考评以求挖掘经营潜力,从而冲抵不利经营环境带来的效益下滑,实在是明智之举,甚至也是不二之举。
遗憾的是,这种改革却得不到员工的支持,而其原因无非是改革伤害了员工利益。这种利益伤害可能是金钱损失,也有可能是工作量增加而薪水没有同步增加。于东来长期以来视员工为亲人,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与员工利益的真正关系,二者在前提上统一,只有企业盈利才能支撑员工高新,但在分配上终究是矛盾的。因此,任何有损员工利益,哪怕是短期的、暂时的利益,都会引发难以预料的改革阻力,甚至导致管理崩溃、生产失秩等严重后果。于东来的失误就在于此,改革之前缺少详尽调研,对员工关键时候如何站边产生误判。
既然雇主与雇员在分配问题上存在天然的矛盾,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亲人”关系只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假想。如果我是于东来,绝不会将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员工亲人般的理解上。
如果以短期的利益损害换得员工的长期利益增长,这种改革当然可行,但也必须谨慎推进,除了广泛的沟通之外又应给予妥善的过渡安排。于东来在此方面显然做得不够,以微博方式推出改革,而没有经过仔细的沟通与推演,可能是导致员工普遍反对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我是于东来,那么就承认失误、表示道歉、重启沟通,但既定改革目标不变。
如果充分沟通依然不被理解,以致改革无法进行。窃以为,此时选择关闭部分门店当属明智之举。因为,不改革的后果可以预见,如其慢慢死去招致一地鸡毛,不如趁早主动关停,好说好散。
事实证明,企业盲目扩大可能导致“猝死”,但在市场环境发生不可抗拒的变化时,有序缩小的却是救命之道。在此情况下,于东来选择关闭部分门店实可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有效的挽救企业之举。更何况对于东来而言,劳累多年太需要休息,该干的事业已经干了,人生并无太多遗憾,此时急流勇退也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如果我是于东来,在做出上述努力依然无果的情况下,关门退出是自然之选,因为我们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人生的幸福,如果一个企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还不如果断关闭。
胖东来企业的故事让我想起一部不知名的香港电影。电影描述了一个制造传统雨伞的百年老店,老板与员工亲如一家,但经不起自动化的冲击终于倒下,关闭时的情景简直催人泪下。但我认为,企业虽然倒闭了但其精神尚存,它在上百年的时间里一代一代地传递了一种伟大的企业理念: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在于其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也不在于其能否永续经营,而是在于其经营期间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为多少家庭带来了幸福。
从这一点来说,胖东来已经成功地诠释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因此,假如我是于东来,我会为自己的社会贡献感到自豪,进而包容各种社会非议,坚定地依从自己的价值观做出决定。
于东来的改革也许有些仓促,也许归于失败。但是,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可能出错,因而无论其做出何种选择,他都不失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的胖东来所带来的企业管理启发将給中国企业家带来长久的思考。因此,如果我是于东来,我会积极参与这种讨论,与业界共同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因为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