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怡彤
拖延症,近些年被媒体多次提起。作为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一直认为拖延问题比大多数人想象的严重得多。焦虑、拖延,每个行为和情绪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只有了解这些根源之后,才能减少或者控制拖延行为的不断蔓延。
某知名招聘网站2013 年曾做过一项关于“拖延症”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职场人均患有拖延症,并且,86%
的职场人直言自己有拖延症,仅4% 的职场人明确声明自己没有拖延症。拖延令他们感到表现不佳,职场发展不尽如人意。
笔者在为企业担任心理顾问期间,处理拖延症的个案非常多。一位曾经咨询过的员工说,她对拖延症可谓深恶痛绝,曾在自己的MSN
上写下签名:“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长出来了,但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就又长出来。”
不得不承认,拖延作为职场“顽症”直接影响着多数人在职业上的发展。
表现一:迷失在时间感里
有人说拖延是为了等待最后一刻灵感爆发,例如,笔者曾经咨询过一位跨国公司创意总监Ada,她是一个典型的急才型选手。每次提案之前,她都会把工作集中在最后时刻去完成。而且时间逼得越紧,其潜能就会被激发得越多,灵感也越多。关键是做完后,觉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偶尔完成不了的例子,她就会列出很多理由。所以,总爱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哪怕之前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无处打发。
这类情况,在职场屡见不鲜。很多拖延者生活在时间感的迷失中而难以自拔,最明显的表现:主观时间和钟表时间严重冲突。
每个人对时间的流逝都有自己最切实的感受,时而觉得如蜗牛般慢,时而觉得白驹过隙,这种主观时间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这就是主观时间的概念。它独立于钟表时间以外。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形成主观时间的感受,如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称之为“时间基因”,它令某些人是工作效率的高手,有些人则沦为拖延者。拖延者,与那些能够在主观时间和钟表时间中自由流畅出入的人不同,他们一直在挣扎。
用这个观点分析Ada 的拖延症表现:主观时间感强,只按自己的时间表行事;出现掌控的幻觉:掌握时间、掌握事件、掌握现实。
为何会出现这种时间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呢?这跟人的时间感演化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拖延者往往对于时间的感知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不符,认知停留在青少年期,对时间的流逝毫不在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成年人还以青少年的时间想法来应对工作、家庭、财务和健康等问题。长久使然,就让拖延卡住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表现二:害怕面对失败
“我宁愿被人认为做事情没有尽心尽力,也不愿意让人说我没有能力、胜任不了这份工作!”说这句话的人是前来向笔者做心理咨询的一名年轻律师。他学业优秀,带着无比的自豪,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一家颇具名望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不久,精英圈的工作氛围,让他开始用拖延策略来面对工作。上面的那句话就是他的心声。在他看来,学校成绩证明他具备做律师的能力。但事实上这就能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律师吗?通过长时间拖住不写案件小结,他回避探测自己的实干潜能。如果他表现不尽人意,失败的打击会让他非常害怕,以至于宁愿拖拖拉拉,他也不愿意面对自己表现最佳而得不到充分评价的的现实。
拖延,只是为了回避一个承认自己失败的窘相,虽然失败并不一定会发生。拖延者对“失败”有两个假设信念:我做的事情失败直接反映我全部能力;我的能力反映我的个人价值。就如形成一个公式:自我价值感=
能力= 表现
事实上,拖延者往往把处理某件事的能力等于全部的自我评价,忽略了其他因素。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由单一因素决定时,问题就产生了。拖延打断了能力与表现的等号。表现不等于能力,因此如果别人的评价不足,也可以以拖延为借口,说自己未尽力。让拖延安慰自己。
宁愿选择承受拖延的困扰,也不愿直指真相,回避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以保护自尊和自我价值。这就是选择拖延的另一原因。
在职场中,如何有效克服拖延症?笔者给大家几条建议:
1、分清主次,学会运用二八法则
分类: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性和亟待要解决的问题。成功者花时间做最重要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并重、重但不急、急但不重、不急也不重四类,依次完成。你发每封电子邮件时不一定要字斟句酌,但是呈交老板的计划书就要周详细密了。
2、不要给自己太长时间
心理专家弗瓦尔发现,花两年时间完成论文的研究生总能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放松、休整。那些花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写论文的人几乎每分钟都在搜集资料和写作。所以,有时候工作时间拖得越长,工作效率越低。
3、别美化压力
不要相信像“压力之下必有勇夫”这样的错误说法。你可以列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时间表,以避免把什么事情都耽搁到最后一分钟。
4、设定更具体的SMART目标
不妨把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可以控制的小目标。当你的家里看起来像一个垃圾站时,让它立刻纤尘不染可能是一件不现实的事,但是花十五分钟把洗手间清洁一下却也不算太难,并邀请你的朋友到家里来,跟你一起感叹完成清洁后的喜悦,同时鼓励自己。
5、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拖沓影响了你的前程,不妨去看看职场心理专家。重组对时间认知方法可以帮患者斩断拖延思维,情绪方法可以让患者练就情绪肌肉,行为方法可以教患者如何果断地行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