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富》改版之众说纷纭2
(2009-11-15 09:22:54)
标签:
hr《才富》财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杂志文化 |
分类: 微访谈 |
□ 集团总经办主任:姜允萍
改版前这本杂志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个“平”字,想找它特别大的疏漏和问题,没有;但是想找它的亮点和特色,也没有。从文章内容,到版式、配图以及整体的框架布局,都是中规中矩、沿习普通的杂志传统和公司的习惯,没有自身的特色和创新的标记。具体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杂志文章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大部分都是二手文章,一手的文章也都是简单的访谈记录与整理,缺泛思想提炼和意义的升华。文章的质量都不是很高,给人的感觉就是言之无物,没有东西可以写,没有人能够写。
第二,文章间的组合很松散,没有核心主题:几期专题策划栏目让人感觉是勉强将文章串在一起,特别是近期以地域为主题的策划,很难从各地的企业采访中找出当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特点和可以给予各企业HR启发的东西。
第三,整体感觉有些造作,形式和内容两张皮:从卷首语到杂志的排版形式和栏目设计,我总有一种隐约的不协调感,总是感觉我们在刻意的模仿一些国外的财经杂志和高端的商务杂志,再说难听一点有些东施效颦的感觉。
□ 集团助理总经理: 李阳月
《才富》经过了5年的发展,如今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选定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有很多,包括曾强在方案中罗列的几种。我认为我们不是要去找最好最正确的方向,而是应该去找最适合公司发展战略需求的办刊方向。
内刊就是内刊,必须承载公司发展的使命,必须是功利的,如果撇开这个基本点去一味地玩清高,玩品味,玩自我,实际上是背叛投资人的。
在中国,在现行的体制下,连公开刊物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更不用说内刊了。所以我认为,曾强在策划方案中所追求的潇洒和自由,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有些话题不是我们想说就说的,也不是我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否则就会惹来麻烦。
追求人的内心恰恰是最难的,需要采访者有高超的技巧,也需要受访者愿意袒露内心,我们做得到吗?
曾强的策划方案是建立在高素质的采编人员和高素质的撰稿人队伍基础上的,如果做好了,完全实现了策划思想和要求,一定会是一本独树一帜的新锐杂志;但如果做不好,将会更加不伦不类,比现在的效果还要差。
关于《才富》的使命,就公司目前的现状而言,还是要作为向不知道、不了解智通的企业老板和HRD们去传播品牌的载体,这个使命至少在未来5年内是有价值的,做到了这一点,《才富》就是公德无量了,太多不切实际的追求,会把这本内刊压垮的。
《才富》目前的困境,创新不足是一个方面,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们没有做好配套服务,说白了就是没有用好它,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总之,支持杂志《才富》创新与发展,但要找到一条适合公司发展需要和符合内刊定位的办刊路子。
□ 集团HR经理:安淑娟
浅谈一下我对《才富》改版前的看法:
第一,《才富》定位需要明确:是HR工作者?还是哪个层级的?如果定位给普通职员看,对他们实际工作没太大指导意义,因为没有具体操作方法;如果定位给HR经理看,文章内容似乎又没有多少独到的见解,没太多启发性。如果定位给HR总监看,这本杂志基本就没人看了。如果定位在给HR经理及普通人力资源工作者看,在内容上应该针对于人力资源工作在思维、理念层面上有一些独到的见解,采访的对象应更高层次一些,对于此理念落地的方法介绍的更具体些;在一些普遍存在困惑的操作方法上介绍一些比较好的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让大家感觉到对实际工作有很大帮助。
第二,目前《才富》整体感觉:整体看下来,感觉比较平,没有突出的亮点;文章多,案例少,阅读起来有点枯燥;内容过多局限在HR,可适当增加一些和大家生活、工作相关的信息,以使《才富》显得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一些,而不仅仅是局限在HR知识技能方面。做人力资源的压力也比较大,可适当关注一下工作内容以外的东西。
第三,角度的适当变换:大家都知道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要了解业务,但我们不知道该通过哪些途径去深入了解业务;要了解公司的战略,要影响老板,但我们不知道老板是怎样看待人力资源的。是否可以通过一些企业的案例,从业务部门、老板的角度让人力资源工作者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方法。
□ 集团销售总监:姜昕
《才富》 不走高端,不走专业,走草根大众的非主流,我认为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杂志,很多都是采访高端。但高端人物太少、素材太少,更重要的是,高端人物大部分也是从中、低端起家的。
关注、关怀人才成长的路,成才的方法与心得,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这样的受众就有可能扩大到广大的人才以及HR,也符合我们服务者的定位:“为人才增值”,这是智通人才服务的精髓。“如何为人才增值”,写出来、说出来!
在中、低端人才的成长之路、工作环境与心得、企业的价值观等,折射出来对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用人观的评判与点评,通俗易懂,相信也是对大部分中小企业HR的警示与善意的提醒。
期待着《才富》越来越好!
□ 读者代表1:
《才富》过去以“人才视角,管理智慧”为定位,面向全国大、中、小型外资企业、民营、国企等企业……”你们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办好这个刊物,读这个刊物的读者究竟需要什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如果读者在阅读时,没有感动的“看点”,就会认为你们的刊物内容不切合实际工作,现在《XX经理人》就有这样一个误区!建议你们的文章,不一定总是与名人访谈、写关于名企、名人的文章,因为名企与名人毕竟是少数,如果众多中小型企业读者,在里面找不到自己的身影、找不到自已的角色,会认为你们的文章内容飘在空中,不脚踏实地是没有生命力,需走入广大人民群众的企业,深入实际与大家讨论、沟通、研讨HR或管理问题,实实在在的去做,再去写,你们文章的内容就会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栩栩如生,才会拥有众多的读者,立足众多读者的《才富》就会有无限的生命力。
□ 读者代表2:
《才富》从内容与形式看,都比较官僚,举例:《才富》的开篇“总编手记”的文章,从我站在一个业余的角度看,内容很一般,有一点老气横气和故弄玄虚的感觉。开篇语其实完全可以找真正有实力、有实效、有理、有情文章进行,不一定非要总编来写(其实有可能他也很无奈和痛苦,每个月都要写。写文章贵在有真实情感和真实心灵感悟,如果作为一种必须做的任务,就会很干瘪,没有味道,没有令读者触动点,而且每个人都有江郞才尽的时候)。
《才富》有一个常务顾问理事名单,为什么要设定这个栏目,有可能是上这个榜的人与《才富》杂志相互捧场(我说的比较直接,我与好几个HR同仁都谈到这一点,大家都较反感),究竟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她们为《才富》、为读者奉献了什么呢?而有品牌的名人并不一定具有实力。建议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