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 清代文举朱炎昭

(2015-12-05 05:08:55)
标签:

飞仙

书画

分类: 转载
                                              清代文举朱炎昭

        朱炎昭(1832—1919),字飞仙,号鸿升。原籍安徽颖州(今阜阳)东南五十里常白庄(今阜南县朱寨镇)。父朱依中、母王氏生炎昭、云昭及一个妹妹,朱炎昭为长。由于世代务农,靠租地、长工耕种糊口,所以家境比较贫困。
       朱炎昭自幼天资明敏、聪慧,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受族里亲邻器重,助生活、蠲免学费,始有入塾就读之机,九岁时家乡大饥,父亲抱病死在颖上县辛集子,蒿席以葬。从此家境更加窘迫,但他少有壮志,仍勤学不辍。十八岁时(咸丰三年)捻军兵乱,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万般无奈,随寡母偕同弟妹离乡背井,外出逃命,途中在泉河桥上,母亲遇难而终。母去逝后,他携弟弟妹妹到颖州西湖栖身,悲愤交加,饥饿所迫,随留下几道题壁诗,其中有情景交融的 ‘满林竹箭谁平寇,绕树榆钱莫济贫。解语花前吟饿客,如茵草上卧殍民。’等反映世道荒乱的诗句,他离开颖州取道而西,沿途靠戳斗子讨主人欢心以求食为生,到了太和县境,妹妹被迫当了童养媳。承人相助,居巴楼村教蒙学。不久复西行,意在寻个安身之处,以便求取功名,经年余辗转,到了河南鹿邑县境的杏店集,由当地名门大户廪生朱启元收为义子。自此‘萍水孤踪携弱弟’的朱炎昭暂得以栖身,复续读数年,在几个村子教村塾,待遇菲薄。后到柘丘寺设馆教塾,雅称《松风书屋》,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幽雅的环境,与他后来自学成才关系甚大。他治学严谨,教书认真,受业者都非常满意,因之名声大扬,也倍感惬意,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乃奋发自修志在功名,结果他取藉当地,三十二岁时赴淮宁应试考中了秀才。
考中秀才后,乃矢志不谕,又投师王三纲(民国太和县志有传)从教成读,坚持不懈,刻苦攻读诗文,习书画,博览典籍,始得以成材。清同治六年(1867年)参加了丁卯科乡闱,由优廪生而考中文举。中举后未即入仕,仍先后在鹿邑、太和等地设馆从教,游览古迹名胜,如曲阜、泰安、汴京。也曾顺涡河而下览淮河、长江流域名胜,他经怀远、凤阳、五河过洪泽湖到扬州、观镇江、无锡、游苏州、杭州,从上海乘轮到天津、北京游历览胜。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其中《郑州八景(注)》等脍炙人口,广泛传颂。他游览胜地,也体察民情,他的‘牛铎声声不住鸣,周行万里有规程,风吹磙影如丸转,帚扫场光似镜平,能使锋芒都挫败,更将糠秸去分明,千揉万簸才成实,多少苍生待尔生。’的诗篇,为‘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加上了生动形象的注脚。
       朱炎昭在题画影像诗中;‘我年十九即训蒙,直到花甲为冬烘。四十余年无—事,白屋青灯数雨风…..’。他从教六十年可谓长矣。光绪三年也曾参加过丁丑会试,落第不馁,光绪十五年已丑大挑名列二等。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四月,当他六十二岁时,才被吏部选官,始食俸禄,任郑州东里书院学正。同年八月皇帝敕命追封其父朱依中为修职郎,其母王氏为八品孺人。这时他已不再是踌躇满志为官,而是志在经营诗料与画材了。他为学正是他一生得意之时,也是他广交画朋墨友之际,所以‘、、、、、、画里往楼台,笔底起歌舞,旧友话苍桑,老妻藏斗酒,醉墨任挥毫,怪石不胫走。’
宣统三年( 1911年),他陛任卫辉府教授,时置民国初建,清制瓦解。约年余即去职,告老还乡,安度晚年。这时他已八十,然精神矍铄,‘莫谓年逾八十老,提笔尚觉精神好’。返乡后乃以访亲会友题诗作画寻欢。今传于世的画卷多为耄年之作。民国六年(1917年)回常白庄省亲,在原藉一年多的时间里多以为亲朋及好友题诗作画,现民间所藏的作品多为他省亲时所作,民国七年(1918)年他身体尚好,曾题诗作画(于太和旧县集戊午花朝好雨新晴也时年八十六)。民国八年(1919年)初冬病故,享年八十七岁。
       朱炎昭襟怀宽阔,不拘小节,能言善辨,诙谐无羁,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常与人戏谑,乡人以同姓邻里待之,和睦相处又因有学识,处处受人敬慕。迁居朱屯(今郸城县城西)落户而居。‘迩来买宅住朱屯,欲靠田园养子孙。’他干躯短矬,其貌不扬,但志向远大。‘自知貌怪心难平,笑他俗眼未分明’和‘从古英雄坎陷多,休因困苦致蹉跎’等诗句,足见他的胸怀和抱负。他确实命运坎坷,‘弧踪漂泊离恨多’,‘少年奔走饱风雪’。不仅怀才不遇,前程不济;而且一生悲惨凄凉,身世不幸,晚年也非常伤感:‘我生总有多少泪,早哭双亲与弟妹。三十余年无哭声,苍天又夺小弱弟。哭弟余哀尚未已,荆妻溘然将世弃。鸾续聊慰鳏夫心,老牛又将犊子泣。’  在哭长子朱子龙诗中说:‘我儿生何迟,我已卅九时。我儿死何早,我已八十老……’。
       朱炎昭教学不厌,能为人师表,以理服人,举一反三,诲人不倦,对学生批、点、号、讲不怠,弟子多有建树,深受尊重和称赞。他为官多年两袖清风,‘管城无片土,胸怀有千古’。多与文人结交,喜:即兴作画,乐:会友观景抒情;他的和‘千百年后石不烂,好于此处寻飞仙’的诗句,表明他不慕仕途,从事诗画的情怀,他的书画很有名气,但有求者必应,且不吝笔墨,对因经济拮据而前往告求的乡亲,辄以书画相赠,俾换资助济。


       朱炎昭的传记朱炎昭的传记    朱炎昭归德府鹿邑县人。有优廪生,丁卯科举人,光绪二十年四月任。宣统三年升任卫辉府教授。工画石,苍老古拙。著有《蔬香阁诗草》,《飞仙游记》,载艺文志。    摘自《民国郑县志  卷之七  秩官》
       朱炎昭(1839——1916)清末阜阳县人。家贫好学。23岁逃荒至河南鹿邑定居,仍自学不辍。光绪年间考中举人,授郑州卫辉学官。常在公余演习书画。所画竹石奇特怪异,为时人争藏。晚年回乡病故,卒年86岁。著有《管城诗集》,蔬香阁咏史草》等。      摘自《阜阳县志  人物》
       朱炎昭  (1832——1919)字飞仙,号鸿升,原籍安徽省颍州东南25公里常白庄(今属阜南县朱寨区闵庄乡),29岁在鹿邑县郸城集西朱屯村安家落户。
       炎昭天资聪慧,其家贫,得邻里资助,7岁入塾就读。9岁丧父,又逢灾年,度日十分艰难,但仍勤学不缀。18岁为荒乱所逼,随母携弟妹逃离故土,途中母病故,妹送做童养媳,兄弟二人依靠为富户门壁上题颂诗求食。辗转至鹿邑县杏店集,被廪生朱启元收为义子,幸而续读数年。此后,经乡绅推荐,先后在罗楼村,王寨村等地开设塾馆。29岁取当地人张氏为妻,购置田产,遂定居朱屯村。
       清同治三年(1864年),炎昭32岁,赴淮宁县应试,得中秀才。后投师于麦仁店庠生王三纲门下,刻苦攻读诗文,习字画,长年坚持不懈。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考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己丑科大挑,名列二等。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任郑州东里书院学正,八月皇帝赦命,追封其父朱依中为修职郎,母王氏为八品孺人。光绪二十二年,参与攥修《鹿邑县志》,任校阅。宣统三年升任卫辉府教授。民国八年(1919年)冬病故,享年87岁。
       炎昭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中州。尝自评“字不如画,文不如诗”。著有《飞仙游记》,《蔬香阁诗草》。其诗多为多为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四溢,随韵成趣,雅俗共赏。其书一颜筋柳骨楷书结构的纵势,吸取何绍基执笔运腕法,遒劲洒脱,气势磅礴,别有风姿。其画早期为山水花鸟,中期习山石松鹰,晚期以水墨淡彩的象形石为主。画石自然生动,用笔纯熟,古貌奇姿,苍老拙怪,故时有“朱老怪”之称。      摘自《郸城县志  人物编》
       朱炎昭(1832——1918)字飞仙,号鸿升,郸城人,同治六年举人。行书溶汇欧颜法,或点画劲利,或线条沉雄,毫芒时敛时放,纯以气势而贯,暮年取道何子贞行书,沉雄而峭拔。晚好欧阳率更书,又掺以《玄女碑》,进而究心碑版之发,用笔洁静,风骨端劲,尤于静雅中见逸气。
       摘自《河南近现代部分书法家述略》载《中国书法》(2002,2)        
       另外,朱炎昭传略在<<民国阜阳县志续编》,《民国太和县志》,《安徽人物大辞典》,《阜南县志》,《细阳春秋》,《阜阳史话》等书中均有著文举朱炎昭  朱炎昭字鸿升号飞仙清道光十五年(1832年)出生于安徽阜阳(今阜南朱寨镇常白庄)的一个普通农家他自幼聪颖好学颇得私塾先生的赏识道光二十四年朱炎昭之父朱依中不幸去世本不富裕的朱家开始每况愈下直至流落他乡几乎沦为乞丐咸丰三年年因长期的颠沛流离朱炎昭之母王氏在贫病交加中病故从此朱炎昭孤身一人在安徽河南交界的颍州鹿邑等地靠作塾师勉强维持生计虽生活贫困但他在教书之余仍坚持苦读同治三年年朱炎昭参加了童子试欲获取秀才功名同治六年才华横溢的朱炎昭参加了当年的乡试考中了举人在当地一时被传为佳话光绪二十五年年四月朱炎昭被吏部任命为郑州学正从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任郑州学正期间曾目睹官场黑暗的朱炎昭常有堕落宦海苦奔波之感慨并逐渐厌恶了大吏谒来折腰多的幕僚生活于是在日常公务以及推脱不掉的应酬之余他把精力多用于诗书画的创作上朱炎昭的诗多为描述郑州风物的律诗绝句其中以他为凤台荷香古塔晴云梅峰远眺卦台仙境龙岗雪霁圃田春草海寺晨钟汴河新柳等郑州八景而写的系列诗作最为有名如汴河新柳曰滔滔汴水自东西冉冉春生长短堤断岸犹余残云在柔条已共暖烟齐至今贾鲁鸿猷远终古随家鸦影栖淘尽英雄多少事攀来恐惹恨凄迷借景抒情意境高远朱炎昭的画多以石梅为题材以表达自己坚韧高洁的志向他的书法则绵里藏针独具风格因造诣高深构思精巧朱炎昭的诗书画被称为三奇名扬郑州开封一带每当一幅画作完成后常有达官显贵甚至外国客商前去争相求购宣统三年年朱炎昭升任卫辉府教授但已经无意于官场的他不久便辞职民国时期年事已高的朱炎昭回故乡阜阳安度晚年此间创作的诗书画作品较多并著有飞仙游记蔬香阁诗草等书民国十年年朱炎昭因病去世朱炎昭朱炎昭(1832一1919),字飞仙,号鸿升,又称朱老鸿,安徽颍州人。      朱炎昭幼年家贫,天资聪颖,受族里亲邻资助,始有入塾就读之机。9岁丧父,18岁时,岁荒世乱,随母偕同弟、妹避兵乱外逃,途中丧母。2l岁辗转来到鹿邑,被独具慧眼的岁贡朱启元收为义子并续读。三年后始在南罗楼教村塾,他治学严谨,教书认真,受业者都非常满意,因之名声大振,他自己也倍感惬意。   同治3年(1864),朱炎昭赴淮宁应试,中秀才,6年(1867)中举人。此后,他继续设馆授徒,兼攻书法、绘画。他中举人后的一段时间内虽以教书为主,也曾以写诗卖画为资,游览了曲阜、泰山、西湖、太清宫、太吴陵、汴京等古迹胜地,题写了不少诗篇。   光绪15年(1889年),57岁的他,在举人大挑中被列为二等。光绪20年(1894年),年已62岁的朱炎昭才被吏部选官,始食俸禄,担任郑州学正(正八品)。在任郑州学正17年里,曾主讲东里书院,政绩卓著,声名远播。宣统3年(1911),79岁的他升任卫辉府教授(正七品)。这一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清制瓦解。在这一任上,约年余即被裁编,去职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朱炎昭胸怀宽阔,不拘小节,能言善辩,诙谐无羁;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学识渊博,处处受人敬慕。教学上能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举一反三,诲人不倦,弟子多有建树,深受学生、群众的尊重和称赞。   朱炎昭流落中州,虽入仕但未尽展其才,终以诗、书、画“三绝”负有盛名。著有《蔬香阁诗集》、《飞仙游记》。---其诗,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四溢,驾驭自如,雅俗共赏。---其书法作品,以颜筋柳骨楷书结构的纵势,吸取何绍基书家执笔运腕的方法,遒劲有力,洒脱含蓄,气势磅礴,别有风致,晚期造诣更深。---其画,早期画山水花鸟,中期习山石松鹰,晚期以绘水墨淡彩的象形石为主。画石自然生动,用笔纯熟,古貌奇姿,苍老拙怪。故朱炎昭又有“朱老怪”(双关语:言其貌怪异,其石怪姿)这个绰号。他喜在画中题诗,自画自题,几乎有作必题。朱炎昭的书画,具有独特风格。其诗书画作流传甚广,其真迹虽经战乱和浩劫,至今民间仍有收藏。  

朱洪勤(淮北煤黑子) 2015/10/14 0:44:32
      朱炎昭流落中州,入仕未尽其才,终以诗、书、画三绝“负有盛名”,(自评是字不如画,文不如诗)。著有《蔬香阁诗草》和《飞仙游记》,---其诗:多为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四溢,驾驭自如,雅俗共赏,在他的家乡和他做过官的地方,民间有收藏和传颂,有些年长者现仍能朗朗上口;---其书法:以颜筋柳骨楷书结构的纵势,吸取何绍基书家执笔运腕的方法,遒劲有力,洒脱含蓄,气势磅礴,别有风致,晚期造谐更深;---其画:早期画山水花鸟,中期习山石松鹰,晚期以绘水墨淡彩的象形石为主。画石自然生动,用笔纯熟,古貌奇姿,苍老拙怪,故对其人亦有朱老怪(双关语:其貌怪异,其石怪姿。)—绰号之称。他喜在画中写诗,自画自题,几乎有作必题。据说他在天津卖画时,曾有一日本人求其作画,他画怪石一幅,题诗是‘写出嶙嶙代价高,荣邀来拜任挥毫。青天万古无须补,留与将军磨宝刀。’ ‘香山诗价重鸡林,佳话风流直到今。日国多情偏购画,飞仙石渡海天深。’表达了他的深情厚谊。飞仙的书画不具上款,成为独特风格,其八十岁以后的作品,署名下多具干支纪年和年龄。书画功底深厚,流传甚广,其真迹虽经战乱和浩劫,民间仍多有收藏。
(注)郑州八景:即1.凤台荷香;2.龙冈雪霁;3.古塔晴云;4.圃田春草;5.汴河新柳;6.梅峰远眺;7.卦台仙景;8.海寺晨钟;
                                 朱洪勤    2010.7.28  写于淮北寓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忆飞仙炎昭公
后一篇:四里湖风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