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飞仙炎昭公

(2015-12-01 01:23:56)
标签:

名人

圣旨

分类: 转载

                                      花雨泪语慰故人                                           ------忆飞仙炎昭公
    
       炎昭公(1832—1919),字飞仙,号鸿升。生于清道光十二年,原籍安徽阜阳东南五十里常白庄(今阜南县朱寨镇)。先祖朱启运(字开祥)在明洪武三年大量移民浪潮中,携妻带子从山东滕县枣庄移居颖州(即阜阳)东南黄沟北沿居住。至九世祖任之公落藉常白庄定居,以后子孙繁衍昌盛,遂成为著名的颖州朱氏。炎昭公是入颖始祖启运公的第十八代孙,父朱依中、母王氏,生三男一女,炎昭公为长,二弟云昭公及一个妹妹(三弟早年夭亡)。由于世代务农,靠租地、打长工耕种糊口,所以家境比较贫困。
      

      他自幼天资聪慧,幼年家贫,受邻里帮助,助生活免学费,始有入塾就读之机。九岁时家乡大饥,父亲抱病而死。留下他和弟弟、妹妹三个孩子由寡母带着生活。家境窘迫的他,仍勤奋学习不辍。十八岁那年(咸丰三年),捻军转战到他的家乡,岁荒兵乱,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万般无奈的母亲带着他们离乡背井,外出逃命。途中遇捻军打仗,当走到泉河桥上时,他母亲遇难而终。后来他曾写一首《重经难地》诗:“骨肉当年此地抛,马蹄踏蹋旧石桥。可怜回首情千里,使我伤心路一条。…….”。
      
      他和妹妹弟弟逃到颖州,住在西湖环翠亭里。在环翠亭里留下题壁诗,其中有“满林竹箭谁平寇,绕树榆钱莫济贫。”“解语花前吟饿客,如茵草上卧殍民。”把环翠亭的美丽景色和他自已的离乱情怀结合起来,情景交融,表现出十八岁的飞仙公驾驭文字的水平己经相当可观了。离开颖州。到太和时,由于妹弱弟小,川资皆无,他忍痛把妹妹给人家当童养媳。后到巴楼村投靠有名望的巴在田(巴清光的祖父,民国太和县志有传)。在村子里教蒙学。不久又复西去,意在寻个安身之地,以便求取功名。辗转到了鹿邑杏店集,由名门大户朱启元(岁贡)惜才悯人,收为义子,他们才暂得以栖身。从此他复续读书和教村塾。后又蒙推荐,到柘丘寺开馆设塾(雅称“松风书屋”)。这个地方和这个期间与他后来自学成才关系甚大,也是他倍感惬意的时候。由于治学严谨,教书认真,因之名声大振,在众望所归之时,去赴淮阳应考秀才…..。
      
      由于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造成社会不稳定原因,清政府把考试停止了十多年。在淮阳,考试之前,他去游太昊陵,在太昊陵写了一首题壁诗,其中有:“瘦石怪如名士骨,古松秃似老僧头,”这首诗被游陵的提学使发现了,很受欣赏,并叫书童抄下来带回。此事很快在考生中传开,引起了鹿邑考生妒忌。清朝考秀才,每县都有录取名额规定。有人说他是“冒籍考生”,结果他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这次打击,对他来说是因祸得福。他的名声一时在淮阳几县传开了。连提学使也“深为惋惜”。鹿邑县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士,都表示同情,麦仁店王祖桐的父亲因惜才,收他为弟子并担保、资助。结果他取籍当地,在三十二岁时以“祖籍颖州,迁居鹿邑”的资格,考取了秀才。考中秀才后,他继续设馆授业,一直得到王家的支持和帮助。在同治六年(1867年)他三十五岁时由优廪生应丁卯考中文举。
      
      他也曾参加几次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均因与他的身矮貌丑、五官不正有关。他在自我画像诗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前生我是石,曾经娲皇炼。业已补青天,剩下者一片。自天坠下来,跌入清山涧。天高路远访不到,口目跌偏实可笑。世人笑我丑,米颠见我先稽首。世人笑我怪,我岂寻常猥俗态?君不见,大禹王,管教怪石贡明堂。
      
      他自已感叹:“文章有价天难问”,渐渐打消了功名的念头。在中举后的一段时期内,他以教书为主,以写诗卖画为资(—幅画可卖十两甚至几十两银子),游览了一些古迹胜地,如曲阜、泰山、汴京等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仲冬开始了为时半年的“东游”之行,他从涡阳乘船而下经怀远、临淮关、过洪泽到扬州,跨长江游镇江,览苏、杭名园到上海乘轮北上天津、北京游历览胜,结交画朋诗友。沿途留下了不少佳作、诗篇和久负盛名的《飞仙东游记》。据说在天津卖画时,曾有日本一军人求其作画,他画怪石一幅,题诗是“香山诗价重鸡林,佳话风流直到今。日国多情偏购画,飞仙石渡海天深”。他用以卖画的钱除贴补家用外,在鹿邑杏店集买一座庄园,又为颖州老家朱氏祠堂和常白庄家庙买一百亩祀田。
      
      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他六十二岁时被吏部选官,始食俸禄,任郑州东里书院学正。同年八月,皇帝敕命:追封其父朱依中为修职郎,其母王氏为八品孺人,这时的他不再是踌躇满志为官,而是志在“经营诗与画材”了。他的《郑州八景》可与前人比美可为后人之师,他任“学正”十八载,是他一生得意之时,也是他广交画朋墨友之际。 
      
      宣统三年(1911年)他陛升卫辉府教授,时置民国初建,清制瓦解,他这位遗老教授,即被裁编,去职告老还乡,安度晚年。这时他已八十,然精神矍铄,“莫谓年逾八十老,提笔尚觉精神好”。返乡后乃以访亲会友题诗作画寻欢。今传于世的画卷多为耄年之作。民国六年(1917年)回常白庄省亲时,居住在朱氏祠堂为亲朋好友题诗作画,现民间所藏的作品多为他省亲时所作,民国七年(1918)年他身体尚好,曾题诗作画‘于太和旧县集戊午花朝好雨新晴也时年八十六’。民国八年(1919)年初冬病故,享年八十七岁。
      
      炎昭公落籍中州,入仕未尽其才,功名失意,但在豫东、皖北却是个著名文人。以诗、书、画“三绝”负有盛名(自评是“字不如画,文不如诗”),著有早期的<<飞仙东游记>>和晚年的诗集<<蔬香阁诗草>>,在他生前即已刊印。他的咏史诗、感怀诗、咏物诗被人广为传诵;---其诗多为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四溢,驾驭自如,雅俗共赏,在他的家乡和他做过官的地方,民间有收藏和传颂,有些年长者现仍能朗朗上口;---其书法以颜筋柳骨楷书结构的纵势,吸取何绍基书家执笔运腕的方法,遒劲有力,洒脱含蓄,气势磅礴,别有风致,晚期造谐更深;---其画,早期画山水花鸟,中期习山石松鹰,晚期以绘水墨淡彩的象形石为主。画石自然生动,用笔纯熟,古貌奇姿,苍老拙怪,故对其人亦有朱老怪(双关语:其貌怪异,其石怪姿。)—绰号之称。他喜在画中写诗,自画自题,几乎有作必题。飞仙公的书画不具上款,成为独特风格,其八十岁以后的作品,署名下多具干支纪年和年龄。书画功底深厚,流传甚广,其真迹虽经战乱和浩劫,民间仍有收藏。
      
      作为炎昭公的后人(据颖州朱氏族谱载,炎昭公为老二门支系五世祖),幼年时常听老人们在茶前饭后谈论炎昭公的书画珍贵,且价值不菲,“百年以后访飞仙”和“千百年后石不烂,好于此处寻飞仙”是他生前对自已艺术价值的评价,意思是说,以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及对艺术渴望,他的作品将逐步被社会和人们重视。现在飞仙炎昭公的书画作品,己经很难寻觅,民间留存的已被人们视为珍贵之物、稀有珍品藏之。家父多年来在工作之余,注重对炎昭公作品的收集,特别是退休后,每每听到有关他的传说、趣事都作以记载,特别是书画作品更是珍爱有加。记得五年前的一天,我闲暇时回家看望他,他说朱寨附近有一朱姓人家存有“飞仙公”的‘东游日记’原稿,我听说后,便未停顿就和家父前往,几经往返,时近一年,这个朱姓人家才同意转让。因为必竟它是当今世上唯存的一个孤本,所以我们则视它为珍宝。多年来收藏他的作品六十余件(套),闲时展卷品尝,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他的艺术意蕴无尽,精神韵味十足而自豪,他不论对色彩的晕染,还是书写的自如,闲和适静,格调清新。不论是健笔飞扬,还是阴柔内敛,都达到了炉火纯青,臻于化境。他许多的山水花鸟、梅石松鹰、象形石画像花雨,像春天的花朵,落在汴水,落在颖河,落在淮河,落在长江,洒落在中原和江淮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翻开他的这本诗画集,虽然是属于他生命创作的一点,但终是他痴心耕耘的智慧结晶。作为他的后人,为他坎坷一生,仕途不济,自学成材的精神,为他的诗、书、画 “三绝”成就而含泪高歌。它像是一块吸铁石,是这个磁场把自己吸住,使我渐渐地、真正地了解吾祖“飞仙公”的艺术所在。感到他艺术的生命珍贵;“艺术的韵律节奏妙在自然,艺术之道蕴藏在自然之中”。
      
      岁月钩沉,刻骨铭心,面对近百年的作品犹如身在其中,仿佛往事在眼前翻滚。当看到他的抱负和追求时,好像“少年奔走饱风雪”,他仍然活在我们的身边,声容笑貌如见故人。当看到他在那个年代遭遇与不济,且“孤踪漂泊离恨多”的晚年也常伤感。在离开我们近百年时,心里仍不平静,似饮泪满腔,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往事不堪回首,他们作为历史负出了代价。近百年来经过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给我们启示是:所有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富强和稳定,炎昭公的不济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只能给我辈留作记忆和教训。对未生其时的后来者,能意识到这种记忆和教训的沉重!一切有良知的人们都不能允许这一历史重演。只有如此才能告慰故人。
      
      为了对故人的纪念及对文化艺术的传承,我意把收藏炎昭公的书画、游记整理出版成书,有此动议后便征求家人意见,所幸都予以支持。特别是德扬、朱锋二子,帮助编译整理,都比较仔细认真、负责。从这方面来看,足以证明他的文学及艺术影响力量在谢世后的百年后,仍对我们这些后人的影响和鞭策。可告慰炎昭公的是,他的艺术魅力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我们祖孙四代为有他这样的文学造诣精深的先人而自豪、骄傲。


五世孙:朱洪勤
写于淮北寓所
2010年初春

忆飞仙炎昭公
清光绪二十年圣旨:追封朱炎昭之父朱依中为修职郎,其母王氏为八品孺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