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感于“望子成龙”

(2011-11-06 12:28:35)
标签:

教育

分类: 杂谈
有感于“望子成龙”
——图片来自网络

                          有感于“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是对子女美好前程的一种寄托,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有作为,能真正成“龙”成“凤”。于是,自古以来,“训子篇”“诫子篇”便层出不穷,而且于今不绝,成为“望子成龙”的模子。然而,光是“望”还不行,关键是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促使他们成“龙”成“凤”。历史上在促子成“龙”方面不乏典范。如“孟母三迁”,最后迁至学宫旁。孟子朝朝暮暮见到的都是彬彬有礼的老师和学生,对自己影响很深,于是学习专心,且讲礼仪谦让,孟母这才放心地说,此地“真可以居吾子矣”!又如东晋陶侃之母,为使陶侃“成龙”,将自己每晚辛辛苦苦纺纱织麻得来的钱,供给陶侃上学和结交比陶侃更有学问的朋友。一次,陶侃逃学,陶母心里十分难过,但她用织布梭子的飞速穿梭来启发陶侃要珍惜光阴。此后,陶侃每晚苦读至三更半夜,后官至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陶侃的一生功就名成和她母亲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当然,历史上因促子成“龙”的方法不对头,适得其反的例子也很多。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对贾宝玉寄予很大希望,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他对贾宝玉实施的是棍棒政策,贾宝玉不想读书、写文章,贾老爷就“堵起门来,着实打死”。几十下棍棒,打得宝二爷气弱声嘶,可是宝二爷依旧对读书中举毫无兴趣,最后以循迹空门而告终。

    由于方法不对,还有造成千古遗恨的,事情最突出、教训最深刻的便是“燕王逼子”。明朝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个儿子),镇守燕京(北京)。他有个儿子十分聪明。洪武六年科举考试,燕王希望儿子成“龙”,在开考前带儿子游历了京西的名山大川。当来到大南山中,燕王对儿子十分严肃地说:“尔寒窗数载,成败在此一举。若是金榜夺魁,父子仍在此会面;如若不然,别来见我。”考试结束,儿子来到大南山,跪在燕王面前说:“孩儿不孝,只考了个探花。”燕王听后,内心十分高兴。能考中探花已够争气的了,按理应该嘉奖儿子才对,可是,燕王却摆起了“父道尊严”的架子,绷紧了脸训斥道:“尔未能独占鳌头,有违父训,还有何脸面来见父亲。”其子听后,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答道:“孩儿不孝!”便趁燕王不备,一头撞死在悬崖上。这时,燕王悲恸欲绝,悔不该讽刺、抱怨自己的儿子,落得个遗恨终身的悲剧。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在促子成“龙”、促女成“凤”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父母亲们要吸取燕王逼子、贾政杖子的教训,不可重蹈覆辙;要像孟母、陶母那样,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启发诱导孩子们刻苦学习,让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王水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与乔恩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