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庆荣先生从事收藏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谈起收藏,他说:“收藏是乐事,也是苦事,人生也是如此”。
在吴庆荣的脑海中,最为清晰的当属初涉收藏的记忆,那是他与艺术品收藏的偶遇之缘。七十年代初,吴庆荣在北京的老首长家里,看到一幅绘画作品,他站在画作前久久不愿离去,老首长看出了他的心思,非常爽快的说道:“喜欢就拿去,好的绘画作品到了喜欢它的人手里是一种幸事”。几年后,一位记者朋友给了他一本艺术品拍卖图录,之后,他收藏的是几幅林风眠和一些古今名人书画作品,以及古代瓷器。那个年代价格很便宜,对于刚入行莽打莽撞的收获,吴庆荣依然怀有最初的那份喜悦,并从此流连于收藏的天地。
藏品出手对于有些人来说,常常是因赚得盆满钵满而兴高采烈的事,但对于吴庆荣来说却是苦事一桩。吴庆荣相信,收藏有缘,他说:凡是原汁原味、一目了然眼前一亮,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珍稀古玩才算是古玩精品。这里当然包含人见人爱,价位并不算高的小件古玩。收藏的成功之路是少而精,不是精品不动心。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着丰富的资源象明珠镶嵌着古老的文化,大凡一件艺术品,犹如不知名的一位美好的异性,你怎能拒绝承认它的魅力与催你奋进的神秘动力。
一件自己喜欢的藏品,如果买到了,可以和它一辈子相依相守。如果需要腾挪资金时,吴庆荣也会抛出一些藏品,他的原则是:清楚收藏,藏品要不伤筋骨,不影响重点收藏;有助于从以前的收藏重点转移到现代有升值潜力的藏品。即便有如此清晰的战略性思考,出售藏品对于吴庆荣来说依然很苦,他说:“两三个月翻来覆去地想到底卖哪见藏品,常常到最后哪个都不想卖了”。
在历史与文化中探寻,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游走,学识随之开阔,境界随之高迈,可谓怡情养心的乐事,但要想达到天马行空的境界,的确需一定程度的钻研与积累。因此,他说:收藏不但要学习鉴定技术,更是要博览群书,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学、民俗学、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诸多相关学科要有很深的研究。多年的古玩收藏升华了自己对人生的境界和对世间万物的看法。收藏欣赏自己的藏品,对于吴庆荣来说,是一件赏心乐事。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坛融汇中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却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煎熬,七十年代移居香港,直至离世。吴庆荣收藏林风眠的作品,囊括了仕女、静物、风景、京剧人物等主要题材,但他自认仍有遗憾:“林风眠没有大幅的巨作,而且很难买到他的油画”。吴庆荣喜欢的不是林风眠作品的形式美,而是作品中能经得住久久品味的厚重:无论是水墨勾勒的白鹭,还是色彩浓烈的静物,抑或是清雅的仕女,在如梦的线条勾勒中,在如诗的色彩世界里,满是情感和意境的真切表达。林风眠于苦难中背负着的理想。这种理想与厚重,成就了林风眠,也成就了吴庆荣的收藏和随之建构的立足于学识的收藏观。目前,收藏已从单一的文化领域拓展到经济领域,进而成为一个产业,收藏产业的形成,巨大经济空间的出现,使社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迅速投入其中。在和收藏相关的正常和非正常的经济活动也恶性膨胀起来。对收藏家来说,认别真伪远不是空说的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切身利益的实践问题。
提起收藏,他说就不能不说赝品,两者如影随形,相克相生,而只要提起赝品,行家莫不心烦头痛,新手莫不望而却步。收藏首先要识别真赝,收藏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去伪存真,欣赏鉴别。
在吴庆荣看来,收藏家是“黑洞”,绝大多数收藏家的藏品世人一般是看不到的。特别是有人是拥有狂,藏品买回去几年都没有打开过,太可惜了。因此,他希望有实力的收藏家多办展览、多出版。虽然不能排除藏品作为固定资产传下去的可能性,但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应该是收藏的主要目的。吴庆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拟定举办一个《“金三角”的藏宝人----吴庆荣藏品展》为题的展览,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吴庆荣作为收藏家的另一面,书法展和出版新书的首发式,以文化为生命底色的现代人,于温文儒雅中见风骨,于沉静内敛中见锋芒。(山西日报,
主任编辑 ,记者 刘志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