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君幸食》:侬饭吃过了伐

(2024-10-12 08:19:07)
分类: 吃货
读《君幸食》:侬饭吃过了伐

“我想不出还有哪个国家的美食,能将敏锐洞察、精妙技术、复杂多样与对人生之趣纯粹的追求,同健康和平衡的自律原则如此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好的食物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当下身体与精神上的愉悦,更会充分考虑到你在用餐时、用餐后、用餐翌日乃至余生的感受。”
这段话,应该是梁实秋、汪曾祺、林斤澜、陆文夫这些中国美食家的体会,却不料是英国人伏霞·邓洛普对中国美食的赞美——其最近出版的《君幸食》中“生命在于滋养:苦瓜排骨汤”一文。中国人,在世时,怀念着外婆的味道;在异乡,思念的是故乡的滋味;儿女远行,父母牵挂于孩子的饮食与冷暖。

《君幸食》,是今年读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2019年以前,每年坚持读书过百本,之后遵医嘱,为保护视力,少看书,少看手机,禁晒太阳。读书,是我的爱好,被迫消逝着。观影,是我的兴趣,被泛滥的烂片磨灭着。舌尖上的慰藉,也因为体检指标而忐忑纠结于吃多吃少吃什么怎么吃。
这是我读过的伏霞·邓洛普第五本中文著作,其他四本是2018年的《鱼翅与花椒》、2020年的《川菜》、2021年的《鱼米之乡》、2022年的《寻味东西》。非常喜欢她的美食视角,以及由此的尝试与钻研,从好奇到入门到喜欢到由衷地爱上中国美食并试图向全世界纠偏太多人对于中餐的误解、揣度与诋毁。

别说外国人,我也曾对中餐存在误解与揣度。小时候,厌恶外婆吃虾酱吃臭苋菜梗,又臭又咸又难看,觉得勾践吃大便也不过如此了。还恶心于大人们生吞血淋淋的毛蚶,以及咀嚼牛肚猪肠毛蛋之类,茹毛饮血般野蛮。成年男人喜欢餐餐喝酒,一顿饭能吃上个把钟头,酒后个个变成桥头老三。谁能想到,穿过岁月打了自己耳光,我和伏霞·邓洛普一样,对这些上不了台面的美食竟然也会甘之如饴,更一度热衷于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指点江山。
仅仅我们这里,邱隘咸齑、余姚榨菜、长街蛏子、三门青蟹、象山港鰆鯃、奉化芋艿头、大雷黄泥拱毛笋、东海雷达网小眼睛带鱼……以及清明鹅,霜打后的青菜……以及一月尚田草莓、五月宁海枇杷、六月慈溪杨梅、七月奉化水密桃、八月葡萄西瓜、九月犁头李子、十月冬枣猕猴桃四明山吊红、十一月象山红美人……中国人永远知道什么地方产什么特产,什么时节吃什么时令货。中餐的一只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手撕鸡、辣子鸡、咸鸡、烤鸡、醉鸡、糟鸡……各种做法,总有一款适合难弄的你。

格物致知,没有品尝,没有体会。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深入了解食材成为食物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饮食习惯的变迁与感受。真诚对待食材,用心烹饪,耐心品尝并款待爱与牵挂的人,舌尖上的慰藉不会再局限于好吃难吃,而是能感知到天地四季,人间冷暖,心与心的距离。
只要用心,我们能和伏霞·邓洛普一样,成为好厨师,成为美食家。关键在于内心有敬畏,并且因为喜欢以及信任产生信仰。有人说,“如果拜佛有用,你连庙门都挤不进去;如果种地能挣大钱,农民将无地可种……如果炒股真能致富,那么普通人连证券账户都开不了。”这句话的本意是劝人脚踏实地,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人们知道世上无捷径,但努力生活也需要求得心安。内心有了敬畏与信仰,礼佛、种地,哪怕炒股,才有了意义。不仅是为了求平安,祈小康,还为了点燃梦想,为了日子有盼头。卸载了功利心与输赢执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体验,不再是“不堪其扰”,而是“不改其乐”。这是饮食的初衷,也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把饱腹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老底子时,本地人见面,不管是早晌头,还是夜里厢,第一句话是“侬饭吃过了伐?”有人说,这是上海话,其实发源于宁波(上世纪八十年代,“310”的户口本上“籍贯”一栏填“宁波”的,占到六分之一,而多少有点宁波血统的上海人,将近三分之一)。小时候,我不理解,觉得大人们没出息,饭有没有吃,一天到晚有什么好问。原来,“吃饭”以及“饭吃了吗”是哲学命题,是中华文化的浓缩。
从前,为了一口饭,湖广填四川,人们自告奋勇闯关东,下南洋,翻山越岭,冒着枪林弹雨,小小寰球到处是中国人。什么是安居乐业?一家人安安稳稳,每天坐在一起,吃上一顿食材健康新鲜时令又有色香味的好饭,慢慢吃,不慌张,吃出营养,眼里有光有彼此,也相信美好未来,就是好时代,这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是爱?用心做一顿饭,吃完心生欢喜。

我,愿意休息天驱车往返百公里只为了买一袋“郑师傅包子”。愿意工作日起早绕一个大弯去城市的另一端喝一碗“牛骨头汤”。愿意偶尔花费1000美金在新荣记吃一顿稀松平常但里面有九年生兰州百合、福建六鳌红蜜薯以及花胶响螺汤的三人家庭餐。我笃信,中餐是人间值得。和谁一起即使是愉悦享受一顿大饼油条豆浆的早餐也是人间值得。何况,无数的花好月圆,烟花烂漫,执手泪眼之时,需要一顿活出具体、闪亮细节并从眼到嘴再走心的中餐,熨烫人生。
关于中餐,《君幸食》有最美的回答,向全世界纠偏太多人对于中餐“重油、味精、粗陋、野蛮、廉价、不健康”的误解、揣度与诋毁。说中餐不好的人,是因为没有品尝过好的中餐,说中餐廉价的人,根本不知道顶级中餐的贵没有天花板。事实上,没有哪个民族能超过中国人在培育健康食材以及烹饪上所花费的心血,并已成为一种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基因。

谢谢伏霞·邓洛普!希望您常来!何雨珈的译文“信达雅”,锦上添花。

展开阅读:
《寻味六决》(2021年3月5日)

读《君幸食》:侬饭吃过了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