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尽头
(2024-01-05 08:20:53)分类: 烟花易冷 |
隧道的尽头
“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最后的指向皆是终极意义的“天人合一”哲学,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器物、雕塑、书法、绘画……博大精深,登峰造极。此外,相比邻村东瀛受限于岛国面积狭隘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之精致,中国山水景观的地大物博,大开大合,令人叹为观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浸淫其中,方有所悟,敬畏土地,才能生长出“繁花”。
近日,墨镜王的《繁花》霸屏,有评论说这是大师辈出时的旧上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滩缺乏这种气质。我不凑热闹但也好奇,偷瞄了几集片段,有点上瘾。这部剧的画面与用色以及构图之讲究,镜头语言之高级感,“遥遥领先”于同期电视剧。加上皆是同属吴语系的“阿拉”,听得懂上海话,更显得亲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跟着羊毛衫厂的供销科长坐了一夜的轮船到上海十六铺码头,中午在《繁花》里的黄河路拜见了长驻上海的年长副厂长并一起吃饭。彼时的黄河路,霓虹灯鳞次栉比,人流如织,画面绚烂,是我这个小乡巴佬从未见过的繁华。在一家老板是小宁波的菜馆,吃了什么早忘记了,结账时,小宁波说“一张蓝皮”。出门时,一群小乞丐跟着,我给了几个角币,供销科长回头阻止说“不要给。越给越跟。”《繁花》里的黄河路,被修饰了。
繁华,总在记忆里摇曳。过往两年,中产被降维打击,除了富豪们继续买豪宅,其他的阶层已不敢乱消费。跨年夜,老城中心广场人山人海,即使那里没有任何跨年活动,年轻人扎堆似乎只是为了一声倒计时的吆喝与祝福——过往三年,郁闷够久,烦恼够多。
甲辰龙年,龙行有雨,意味着货币宽松,助推通胀。宏观的,微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途剩围观,希望龙年比兔年比虎年比牛年好。对比下来,牛年其实很不错,可惜不识庐山真面目,悔之晚矣。
元旦之后,是垃圾时间,只等着除夕敲锣打鼓烟花烂漫。
隧道的尽头,是光,是与往事和解,是放下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