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故人来

分类: 烟花易冷 |
似曾相识故人来
截至2023年11月28日,我的tashanyan新浪博客14岁102天,访问量是可怜的662399次,平均日访127次,这还是沾了十年前新浪博客鼎盛时期的光,当年有幸被新浪博客打上“荐”标的文章,起码收获几万次的点击量。当时,本地晚报底版整版广告价格将近二十万元一次,畅销书的标准是十万册以上。纸媒谢幕前,几位媒体朋友依旧意气风发,万没想到夏天之后直接进入凛冬。更想不到的是,自媒体流媒体大行其道,短视频替代了文字。
写博,能坚持这么久,真是难以想象。曾笔耕不辍连续出版诗集和书籍的某报社朋友,早就搁笔了。至今,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皆不知道我在写博。感谢新浪平台,虽然现在多了不少发布的限制条件以及抹除了博友间的互动功能,也删除了我的不少文章,但在博客失去盈利模式后,平台依然保留着这块土壤,也算是功德。
但凡我坚持其他事情也如此长久,相信能够在自己曾经感兴趣的绘画、书法、写作、摄影甚至企业管理、价值投资上取得一些成就,可惜,这么多年来坚持下来的只有写博。当然,我一直认为,凡事,不要强求,不必辛苦,不想做就别做,平凡即幸福。“指尖流水的欢颜,到底熬不过时间”,淌过岁月,人生就是渡己。
经过互相认证的博客好友,只有六位。大洋彼岸的“依湄湄”还在发布文章。“hjki”仍然描写周游各国的经历。其他四位已放弃了写博,“平沙落雁清风”的影评写得非常好,现代诗有风骨。“9onging”,是装置艺术家,能把落叶构思成一幅哲学思考。“黑熊”的文章犀利而灵动,他以及“飘儿”,是不同城市各自领域的医学专家,写博已成为了他们的回忆,或许连回忆也很久没打捞了。
从前的博客,卧虎藏龙。“人间草木”的散文,“谁堂”的刻印,“独步无尘”的见解,“伊箜”的古画,“88颗牙齿”的风趣,“闲游大虾”的摄影群鸟,“Sofia”在欧洲一边工作一边旅游的图文并茂,以及“六六”、“宁宁找乐乐”、“生如夏花”那一批圈子里的人。其他如,很勤奋的“风中的树”,依旧在勤奋,不但勤奋于线上,也出版着线下文集,还操作着微信公众号。更多的人,散了,不见了。“入婳”、“姚美美”、“伊动舞心”、“蔚蓝色的猫A”、“猴猴视野”……这些我关注过的博客,永久停留在2015到2017年之间。
更感谢那些长久以来关注我博客给予“喜欢”以及赠送“金笔”的陌生人——“小路纯子”、“说话的鱼”、“子蕴”、“闲云”、“牵篁”、“如果云知道”……很遗憾,一时想不起更多以及年代更久远的名字了。脑海里的有些回忆,刻意打捞时犹如水中捞月,某时某刻的“崔颢题诗在上头”,一下子豁然。
读书时的玩伴,而今只剩下四五位还经常联系及聚餐。工作后遇到的狐朋狗友,一茬又一茬,除了偶尔问候,基本上过上了蓦鼓晨钟的生活,喝茶爬山锻炼钓鱼成为主旋律,依旧厮杀在酒席夜场的人已少之又少。前几天,翻看单位的职员履历,三分之二的人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户枢不蠹,难怪老板下决心要砍掉这块业务。
人生有阶段。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忙碌、充实以及烦恼,过了阶段,回头再去寻找曾经的兴趣、激情哪怕是氛围,早已岁岁年年人不同。纵然是年轻时抵足而眠的好朋友,若是间隔了十几年再见,也往往是说着说着就言尽无欢了。生命固然短暂,却是日复一日的雕琢与侵蚀,所有的人无法保持一种容颜一种性情,有时候,变陌生的是别人,更是自己。
昨天,同学在朋友圈推荐了一家包子店。聊着聊着聊起年轻时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城市的另一边吃包子面条看镭射电影。那时的市中心是老房子,那时的河道仍然纵横交错,那时上班读两份报纸能打发一个上午,我在烈日下可以蹲着写十几条横幅,站起来头不晕腰不酸,但隔日背上会起皮,很久之后,发现身体怕晒太阳会出疹子了,才知道有个好东西叫做“防晒霜”。
前一篇:山水空流山自闲
后一篇:日子,既是复制又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