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见清醒误花期
(2023-05-08 08:24:11)分类: 烟花易冷 |
唯见清醒误花期
“任何一种环境或一个人,初次见面就预感到离别的隐痛时,你必定爱上他了。”这种隐痛,可遇不可求,往往只发生在少年时,常转化为不可辜负。而成年人的所谓隐痛,不过是某种渲染,念无止境,心有疆,转身之后,成为日后埋怨时光的素材。
爱上一种环境,爱上一个人,或爱上这世上所有千奇百怪的某一类,需要身心合一的触碰。嗅觉上的敏锐,能捕捉到青荇野花的气息,更心仪于那种只属于恋人之间的身体味道,以及隔着街巷闻到空气里袅袅的食物芬芳……因为敏感,故而愉悦,也故而忧伤。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人类的情感,亦习惯于出道即巅峰。恰如初见的美好,未必是翻越千山万里之后的心动。时间与空间的重叠瞬间,是多重宇宙的镜像,我们既非永远的初见,也并非久别重逢必定是牵挂,不过是记忆长河里的渡口,记得有记得的忧伤,忘却有忘却的幸福。
每天,心跳的次数差不多,心动的次数只会减少。经验,导致保守;阅历,引发迟钝。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不断退化,原因在于丧失敏感,而引发的本源却是开始自知,懂得知足,放弃执着,视线之内,手能握住的幸福,不过是一束。
保持初见,需要“匠心”,敬畏自然敬畏时间也敬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奈何普通人总心有旁骛见异思迁,欲望太多,牢骚太盛。多少年轻时的性情中人,慢慢会变成争权夺利、锱铢必较的人,就像英雄气短、美人迟暮是必定的结果。
“要学会远离有毒的环境和人,坚持终生学习,充满感激之心。人生苦短,一定要和投资理念和价值观相同的人在一起,远离负面的人。”如果哲学观、逻辑思维以及所处立场与角度不一致,就完全没有沟通的意义。
在某个环境里,家长打孩子,恨铁不成钢,天经地义,这是家事。但换个语境,家长没有权利打孩子,这不是家事,而是公众事件。推而广之,两种环境与语境所引发的争执,越来越白热化,鸡同鸭讲的结果是刀光剑影。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邻村学了文化用了文字却义无反顾一路向西,是参照了历史害怕被同化。做一个独立人格的人,还是做一个挂满社会符号的公共人,是殊途也不同归的哲学体系。现实中,老话说的“门当户对”并非只是经验之谈,爱情可以重于泰山,但爱情加了各种社会符号,就不再是两个人的相守与战斗了。
容忍的前提,要么是利益交换,要么是愿意牺牲或让渡。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每个人有不同解释,然而,宇宙存在的核心是平衡,是能量守恒。如果,个体追求的欲望与追逐的物质太多,就会给个体带来更多幸福的烦恼,或许是健康,或许是亲情的瓦解,或许是其他,得失之间是平衡。
“当你有一天也会离开在乎你的人,不要怕你在乎的人逐渐离开你。”这也是生命进化中的必由之路,没有什么是永远,尽管我们总是期望有永远。所以,如果能明白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虚无,或许当下的我们就能够少一些争吵挣扎争斗以及不要被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迷惑内心,然而,去过医院、公墓、殡仪馆的人,往往离开以及隔天就又忘了什么才是重要。
人是被社会裹挟的。人也可以把握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