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与浮云处处闲
(2022-07-05 08:21:07)分类: 烟花易冷 |
身与浮云处处闲
“我们生活在由和我们非常不同的人在我们出生很久以前发明的思想牢狱之中”,来自旧金山的人工智能系统GPT—3,模仿尤瓦尔·赫拉利的写作风格写下了这句话,让后者惊得瞠目结舌。
吕效平说:“我们真正的悲剧性就在于那一切都是假的。”对此,借用尤瓦尔·赫拉利的一句话解答:“人类并不是个需要真相的物种。”赫拉利认为,自石器时代至今,各种自我加强的迷思一直起到了团结人类的作用。人类得以征服地球,主要得益于虚构与传播故事的能力,这也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也是人类能与众多陌生个体合作的根本原因。虚构故事是人类威力最强大的一个工具,而且对于人类来说,喜欢故事的程度远远大于喜欢真相。用当代西方文明的政治语言讲,价值观比事实更可信,但在东方文明看来,个体意味着分裂,群体才是统一。
不止于历史,网络时代,真相往往被故事所覆盖,人们相信故事更甚于真相本身,真相水落石出的一刻,往往是喧嚣散场的结束,也就失去了社会层面的思考意义。无论是前天的铁链,昨晚的烧烤摊,或是明天的其他,更久远的,许许多多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在蚂蚁上面是一座山。七十二变的大圣身上也有一座山,求佛路上的悟空头顶依然有一个圈,从来没有自由身。刘慈欣说,在高级文明眼里,人类或许就像蚂蚁。
悲观者也许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某国梦,你信不信?碳中和,你信不信?生死轮回,你信不信?生命以及生活中所有的一切,连海誓山盟都算某种虚构故事,包括科学本身,如同“信耶稣得永生”一样,信了,才可能拥有,而置疑,需要勇气、谋略、知识、运气。因此,口号总是很重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土豪分田地”;以及“I'M
BACK”,是终结者,是灰太狼,也是川普王。
识别故事与事实,需要立场与角度。卿卿我我时,内心全无防备;图穷匕现时,眼里全是戒备。无论手里按的是圣经、宪法、族谱、信物……誓言皆是相对于故事,而非事实,毕竟圣经本身即是虚构,宪法只是群体的某种共同准则。因为是故事,故而宣誓、结盟、婚约……才需要大庭广众的见证,“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每天,我们被各种故事与事实混杂的信息投喂,想要看清和理解真相变得异常困难,某种程度上,政治和科技巨头已联手控制了人的大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在睡眠中产生特定的激活模式以巩固记忆,并用长期记忆模式覆盖短期记忆。那些被定点植入的信息使许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力,“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正蔓延成为整个星球乌合之众的共同选项。
生活,就是不断讲故事。公司需要讲故事才能推高市值。爱情需要讲故事才能变成婚姻。革命需要讲故事才能推翻旧制。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皆是为了同一个故事,但也会为了故事的理解与走向而分道扬镳。婚姻破产,是因为某方不再相信故事。乐视蒸发千亿市值,是因为资本市场不再相信贾跃亭的PPT。诸如此类。有时我们需要从故事本事去思考问题,而非是谁变心了变节了。
给自己一个故事,如财务自由,或面朝大海,或位高权重等等,就会成为生活的动力。一旦看破红尘,人生剩下虚无,即便伟大如老子,看破了也没意思了。最近,常看美食纪录片,用欣赏打败朵颐,片子里的小人物随口说出的寻常话触动人心,比如辛苦的渔民说“我不想挣大钱,只想多陪家人”;大山里父亲看着从城里辞职回家的孩子说“随他了。每个阶段都有不同。他开心就好”;龅牙的母亲对着镜头说:“你给我孩子介绍对象,我送你一个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