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技巧(四)
德克
前一篇中故事情节被看作一个静态的(static)骨架(skeleton),一个物体(object)。可是另有一种说法是把故事情节看成一种动态的(dynamic),散布性的(diffusive)力量(force)。这种力量渗透于故事的每一个原子(atom)。它充满每一页,每一段落,和每一个字。
中国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开始艰难地写作一个故事很有启示。但是这个成语并没告诉作者走哪条路。一旦走错了路,只有走回来,一切从头开始。怎样才能避免走错路呢?
很可惜,在现实中没有办法保证不犯错。一般而言,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一次文学创作的目的地(destination),尽管他不一定精确地知道怎样到达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创造出未曾预料的转折和曲折(twists
and
turns),而这正是写作的快乐所在。所以,如果一个作者明确地知道他要采用什么类型的故事情节(plot)以及怎样用它作为一种力量来驾驭故事,他就有了指南针。有了这个指南针,他会在迷失方向时尽早地修正。
下面从一个例子来看怎样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两个英国绅士》(《Two English
Gentlemen》)
两个英国人在印度一个与世隔绝的茶场工作,一个叫克里夫(Clive,以下简称克),一个叫杰弗瑞(Geoffrey,以下简称杰)。每次邮差到来,克都会收到一些信件。杰却从来没有收到过信件。
一天,杰提出用5英磅买一封克的信件(这在那时是很多钱)。
“当然好啦,”克说,把收到的信件铺摊在桌子上,“任意选一封吧!”
杰看过所有的信封,从中挑了一封。
当天晚上吃晚饭时,克问杰那封他买的信中都写了什么。
“这不关你的事,”杰回答。
“至少告诉我是谁写来的,”克请求道。
杰拒绝了克的要求。
两个人争执起来,可是杰不肯退让。
一个星期后,克提出以两倍的价钱买回那封信。杰说“你想都不要想,”然后转身走开了。
以现代文学的观点来看,故事可以到此为止,留下无穷的遐想空间。但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这个故事是有缺陷的,因为我们看不到一个令人无可置疑的结尾。
接着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试着继续下去。
克潜入杰的房中试图偷回那封信,被杰撞个正着。两个人于是打斗起来,结果克竟不小心意外地把杰打死了。克后来发现那信来自于 . .
.
信中说了些什么?让我们试图收尾。
结尾 1:
信发自伦敦的一个裁缝店,通知克他的衣服做好了,正在邮寄的途中。。
这个结尾太无意义了,不值得克的煎熬和杰的生命。克变成想象和好奇的受害者,而杰是他自己固执的受害者。这样一个结局是不能令读者满意的,因为读者期待这封信包含某种秘密,与克和杰私人生活有关的秘密。
结尾 2:
这信是杰在伦敦的女朋友写给克的,告诉克她将不远万里来茶场。因为她知道克是杰的好朋友,想请克对她的造访安排一个出奇的接待(surprise
reception)。
这个交待可以解释为什么杰在众多的信中选择了那封(他也许在信封上看到了自己女朋友的名字或发信地址),解释为什么杰拒绝把信还给克。这信中果然藏着一个秘密。
这样一个结尾太有讽刺性了。杰的女友的确得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接待,可是这不是她想要的接待。读者不禁会问,克将怎样解释杰的死。但这个结局显然比第一个更易被读者接受。
戏剧理论的祖师爷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情节一致性(unified
action)的基本原则:情节一致性造就一个从开场,中场到收场的浑然一体。其核心是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的关系。这个原则看上去是如此的简单,但从来没能掌握它的人比比皆是。有关这个原则,我们来看一看《咽喉卡住的道勃曼》(见《创作的技巧(二)》,以下简称《道勃曼》)和《两个英国绅士》(以下简称《英国人》)这两个故事。
开场(in the
beginning)
通常这一部分叫做setup
(预设,设置,初始营造),用来提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道勃曼》的开场是一个女人发现她的狗道勃曼咽喉卡住了呼吸困难。《英国人》的开场营造了一个两人世界,其中一个总是收到信件而另一个从来没有信件。
故事的开场是用来定义主要人物和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即所谓的意图(intent)。当作者在开场时交待了人物的意图时,故事情节就正式开始了。例如,在《道勃曼》里女人要抢救她的狗,而在《英国人》里杰想要得到信件。意图关联着动机(motivation),即为什么人物有他的意图。
中场(in the
middle)
建立人物的意图之后,故事便进入第二个阶段:人物追求达到目的。在《道勃曼》中,女人把狗送到兽医处,而在《英国人》中杰提出要买一封克的信。起源于开场部分,因果关系开始形成。可是种种障碍会阻止主人公实现其意图,达到目的。这些障碍被亚里士多德成为逆转(reversal)。于是紧张状况(tension)和冲突(conflict)就出现了。如在《道勃曼》中女人接到兽医的电话,而在《英国人》中克提出要买回他的信但杰拒绝了他的要求。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逆转之后跟着认可(recognition)。这是故事主要人物之间关系已逆转而发生了变化的时间点。逆转是一个事件,认可是由逆转引发的主要人物不可逆转的情绪感情的变化(irreversible
emotional
change)。在《道勃曼》中认可发生在女人逃出家,而在《英国人》中认可发生在两人为信而打斗。
好莱坞电影的故事情节常常有公式化的套路:主人公经历两次逆转。在《英国人》中紧接着第一个有第二个逆转:克杀死了杰。
收场(in the
end)
这是故事的最后阶段,其中包括高潮和结局。收场是前面所有事件的逻辑结果。至此所有发生的事件真相都应该被披露出来解释清楚,无可置疑。在《道勃曼》中,失去手指的小偷被抓到了,而在《英国人》中,那封被争抢的信的内容被揭示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