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杭州

分类: 专栏 |
七月份起在《上海铁道》杂志开了一个城市专栏,塞在高铁座位的背插袋里。开篇写的是杭州。
杭州是个古怪地方,真的。我是杭州人,所以我知道。
比如说,杭州本身几乎不出产名人,却是满城前朝名人的遗迹。历史上名留青史的正宗杭州人除了于谦(不是给郭德纲捧哏的那位,是大明朝保卫京城、写《石灰吟》的那位)没几个,龚自珍算,胡雪岩勉强算。其他的,岳飞是河南汤阴人,陆游是浙江绍兴人,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白居易山西太谷人,济公浙江天台人,李叔同浙江平湖人,吴昌硕浙江安吉人……。另外,在全国人民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杭州名人是娶了条白蛇的许仙,压根儿就是个虚构人物,跟圣诞老人一个级别。
再比如说,全国人民因为信了许仙,就默认杭州男子全都许仙范儿的,端个茶杯都要勾个兰花指的那种。这世界上很少有比这更南辕北辙的事情了。反正我认识的杭州男人里面,难得有几个是没打过架的。而且因为世世代代地打、长年累月地打,杭州人在江浙一带有个“杭铁头”的诨号。不信你可以去找个上海人问问,或者去百度一下两个关键词——“杭州作协主席”“打架”,看看会出来什么结果。
上海人之间不怎么打架,可上海人在杭州卷入斗殴事件曾经有段时间频繁到能算得上“流行”。不过请放心,现在这已经不成问题了,一方面上海人学会了说普通话,另一方面是托了医改的福,而今看病越来越贵,伤人或者受伤都代价高昂。
我们俗称“江南”的这片地方,不知怎的就被捧成了“天堂”,尤其是苏杭。这片“天堂”区域属于一个独特的方言区,称为“吴语方言”。其中,最著名的吴语方言是上海话,上海话中最著名的是一句原产地属于宁波的“阿拉”——“我们”的意思。这就是吴语方言显著的特征了——有一个算一个,无论苏州无锡宁波南通绍兴什么的,以上各地方言所说的“我们你们他们”全都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发音,只有我们杭州,说起“我们你们他们”来,跟普通话的“我们你们他们”相去不远。原因是南宋来了一大群官府的人,改造了本地口音,把杭州变成了语言孤岛。“杭州话就是古河南话”,这是人肉维基百科阿城先生说的。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最最重要的误会是:杭州人多。过去我也一直持同样的观点,所以总是对外地来杭的接待对象说:嫌人多啊?那真抱歉了,你要是能早点来,比如南宋以前来就好了,那会儿人少……
杭州的人多我见识过的。每到长假长周末,西湖周边的道路照例是要交通管制的,本地媒体照例是要呼吁把西湖让给外来游客的,酒店宾馆照例是要一床难求的,餐厅饭馆照例是要人满为患的。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年的五一长假,我在葛岭的抱朴道观露台上喝茶,俯瞰西湖正好是白堤断桥的那一片。然后我就发现,从这个角度观赏,断桥看上去就像是一把牙刷。
可是慢着……!我转头四顾,发现身边除了我带来的两三个朋友,以及远处几位正闲得发毛的道士正拿着鸡毛掸子扫灰尘,这里就再没了旁人。而抱朴道观不过离西湖边十几分钟的步程,还是临湖的山上,拥有绝佳的观景台。
这下提醒我了。所谓西湖人多人少看样子多半是个伪命题。如果死活要蹲在断桥上一定要守着灵隐寺,除了楼外楼的伙食认为哪儿都不正宗,那么被人挤扁都是可能的——那些地方假日高峰的人口密度不比春运的火车低。可是呢,可是啊,西湖的周围明明到处都是青山啊,并且山上的大部分地方都是不怎么有人的呢,希望整座山上只有你和你带着的私家美女固然概率不大,但要做到九成时间视野中没有旁人却也毫无困难。更妙的是,甚至不用爬山,在西湖岸边也一样有这样的清净所在,即便是在春节或者国庆。
不过,具体的地点和位置我一来没有篇幅细细道来,再者我也不够胆。知道最不可能写成攻略大家分享的项目是什么不?答案是稀缺的公共资源。如果你现在还能在上海淮海路或者北京王府井找到不限时免费停车位,不会想着要去微博上喊一嗓子吧?不然这得多缺心眼啊——因为只要一传出去,大家就会热情地来分享你的心得,然后免费的便很快变成收费的,收费的很快变成昂贵的了。对于西湖来说,传开一处,意味着又人头攒动一处。
好消息是,只要有点耐心肯做点功课,杭州这些美妙的好地方还是可以打听到的。比如到了杭州先找个本地人聊聊天什么的。当然不能去问出租汽车司机。假如你操着一口普通话问司机大佬们哪儿能吃顿正宗的杭州菜,他们会眼睛都不眨地把你送去楼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