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维:温商“合作建房”实质是集资异化变相炒房(地产评论)
洪维
温州商人赵智强近日在北京举行“个人合作建房”启动仪式。由此,他在2006年国内首创的个人合作建房“温州模式”尝试“移植”北京。消息传出,在全国特别是京城引起不小的反响。(新华网2011年12月25日)
据报道2006年底,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法人代表、秘书长赵智强联合协会成员、社会白领等200多人率先在全国“破冰”,建造个人合作房“理想家苑”。该项目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规模为7幢小高层(16层以下)、多层建筑,共计25000平方米,合256套。套型60—110平方米不等,房价每平方米7千元人民币,比周边商品房低40%。
赵智强称,“合作建房”是高房价的“克星”。它的通俗概念是,几个人或团体集资合股,通过土地“招拍挂”的合法形式,自己买地,自己雇人盖房子,自己拥有产权自己住。因省掉了融资成本、销售成本、房开公司利润、公关费用、企业所得税等开支,其房价比商品房低40%以下,通过公开销售,它同样可领房产证。
目前,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已整体连跌2个月为何在楼市的冬季推出自建房?赵智强的解释是,一般而言,除了土地款,房企开发商品房的融资、销售等成本,加上超过20%的利润,会占房价的40%-50%;而自建房自建自销,不存在这些。另外,受调控影响,土地市场也趋冷。他认为,虽然受调控影响,目前楼市趋冷、房价小幅下跌,但北京的住房需求旺盛,房价近年不会出现40%-50%的跌幅,“而一旦限购政策退出,房价可能会出现报复性上涨。”
仅仅一句房价可能会出现报复性上涨,话语就和开发商买房子一样了,似乎就为升值。
2006年前后,苏州、长沙、广州等地均有人运作个人集资自建房,但都夭折。人们还都记得大约4年前,一个叫于凌罡的人提出了合作建房的计划,曾经给高额房价重压下的消费者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是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合作建房无疾而终。现在温州人赵智强又要挑战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建造个人合作房“理想家苑”与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合作建房无疾而终的创始相比,已经成功在即。但也不是没有麻烦,据了解,因90平方米户型房源已分配完毕,部分选择该户型而未及时缴款的成员被取消了这一户型抓阄的资格,只能选60平方米的房源。其中6人向法院起诉,但案件至今未结。
个人合作房将激活流拍的土地。此次,据赵智强称,考虑到北京北部、东部已几乎无地可拿,而南部地区有靠近北京南站等便利因素,因此他前期查看了南四环、南五环的两块地。但因担心太高调会引来更多竞拍人,他暂时拒绝透露两个地块的方位。
次之价低也为稳赚不赔的基础。赵智强认为,当前虽然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初显,但房价大跌不可能,现在房价只是在回归理性。在这种形势下,合作建房由于只收取成本费,能保证在南四环的价格为每平米一万多元,南五环每平米六千多元,相当于同地区现在售价的四成。
最后再次成为炒房的模式。赵智强表示,“温州模式”的几项主要做法将复制到北京:仅满足刚需人群,主要供给无房户;依积分确定成员的抓阄选房顺序。跟温州一样,北京的集资建房成员也相当于项目股东,可购买选取的房源;若买不到,则享有该套房屋的利润分红并返还本金,“帮他增强购房实力。”
众所周知,中国炒房团的源头在温州。我们是不是这样可以解读,身为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法人代表、秘书长赵智强,在为炒房投资开辟新的渠道。北京的集资建房成员抛开房地产业,自建价俞低,待产权证到手升值再出售,哪怕是在调控中也没有风险。如此看来,温商“合作建房”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为新的投资寻找出路,最后的真相和实质是一种集资异化变相炒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