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维:绿城破产危机引领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潮流(地产评论)
洪维
9月至今,关于绿城的负面传言一直未见平息。先有海航30亿收购、信托调查、退市,最近又传出企业破产,不断把绿城推到风口浪尖、卷进舆论漩涡。昨天,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通过集团网站发表长文,回应破产说。他称,绿城对危机并非没有预案,可以出让一部分项目的股权解决资金上的问题;绿城离破产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愿与行业一起度过寒冬。(新闻晨报2011年11月03日)
11月1日晚,有网友在微博中爆料,“浙江绿城地产申请破产,据说与资金链、高利贷有关,不知真假,求证实。”此后,有关绿城申请破产的消息在微博上快速传播,不少关心房地产行业的网友表示,“对绿城而言,这将是一个不眠夜。”
“绿城申请破产了吗?按时髦一点的说法,这真是个冷幽默。”昨天,针对微博传出“浙江绿城申请破产”的消息,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作出如上回应。绿城陷入资金困境的传言并非第一次发生,虽然破产传言被指“子虚乌有”,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场席卷全国的房地产洗牌潮已经渐行渐近。
9月以来,高负债、快速扩张、走高端路线的绿城危机传言不断,“海航30亿收购”、“银监会调查”、“负债率163%”、“退市”……这家被称为“悬崖边的贵族”的房企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被传“破产”,但危险程度似乎远不及此次。几个月前,绿城曾被爆料“资金链断裂,急向信托融资”,一时惹得满城风雨。如今,绿城再次遭遇“破产”传言,自然不能任由这种消息肆意传播。在破产传言几个小时之后,宋卫平即通过微博对外公布,“传闻子虚乌有,绿城一切尚好”。
一直以来,在因调控而风雨飘摇的楼市中,绿城中国显然是处于风口浪尖中的排头兵。从被收购,到信托被查,再到“被”退市,最终有申请破产的消息传出,统共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事实上,早在绿城“被退市”之际,绿城中国的有关人士就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绿城将会通过引进合作者以及股权腾挪等方式来获取项目开发所需资金。彼时,绿城中国仍旧坚称旗下已开盘项目,“不降价”,而新开盘项目将会“随行就市”。
根据绿城中国上半年业绩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绿城的净资本负债率为163.2%,较去年底上升31.2%。截至6月30日,公司可动用的现金及结余仅67.44亿元,但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和其他借款则高达135.14亿元。实际上,绿城中国近几年来一直以高负债著称,绿城集团主席宋卫平也不止一次地高调表示,房地产企业一定是资本驱动型产业,没有高负债的支撑,房企不可能实现滚动式发展。
2007年楼市调控时,绿城的资产负债率就是行业之首,广被质疑。但那一年宋卫平赌对了,随后金融危机到来,楼市调控放松,通过高负债储备优质地块的绿城迅速由一个杭州的地方开发商崛起为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房地产企业;做为高端品牌开发商绿城地产有困难是一定的,绿城的基调就是以品质取胜,不重视营销。截至今年6月30日,绿城中国的销售额为201亿元,仅完成今年全年目标550亿元的36.54%。此外,今年的5月至7月的3个月中,绿城中国新项目的去化率均在40%以下,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期的同期数据。但也正因为这一点,绿城最害怕的就是调控。因为销售一旦受阻,高负债企业的现金流将受到考验。面“对于企业来说,命运只有两个字,生、死。无他。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如何找出一条活路,穿越寒冬。” 最终实现宋卫平就语出惊人地表示,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
在破产和降价活下去的两难选择中,绿城只有背水一战,死里求生,直接把新开盘项目价格降到底,找出一条活路,穿越寒冬。至于另一软肋高负债,则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出售土地一一化解,使“博傻”的绿城傻人有傻福。 无意中,绿城又闯出一个新天地。未来的房地产业一定是品质取胜豪宅居多,因为保障房一定程度上就是占领了中国的低端房。这时,绿城不重营销重视品质的先机尽显,引领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潮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