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是占山为王成者王侯败者寇(地产评论)
洪维
如果把土地竞拍看做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并不会引起国人如此的关注。之所以吸引了这么多的眼球,其根本原因是他和楼市形成了联姻关系。在地王价格不断刷新的背后,已经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忧。9月初,中海地产不惜血本,以超过70个亿的天价拿下了上海普陀区的两个地块,平均楼面价格高达22409元/平方米,荣升为中国新地王。而其中的一块地,仅仅在一年前,楼面价为14364元/平方米依然惨遭流拍。按照中海70个亿的地价计算,房价至少要卖到3万以上才能有利可图。
地王争夺战不仅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上演,连济南这样的二线城市也不甘寂寞,大有舍我其谁的豪气。紧随中海之后,槐荫区一块总面积为4530平方米东航三角地国有土地使用权,起始价为4600万元,在仅有两家企业参与竞拍的情况下,经过41次举牌的激烈竞拍,最后的赢家以8600万的天价拿走,折合每亩1265.64万元,1.78万元/平方米,创济南西部城区地价新高。由此,不仅夺得了“济西地王”的称号,也是当前的中国之最。其后,地王的身份被证实是财大气粗的中石化。
通观全国各地所谓的“地王”,其实都是城市核心片区的稀有地块,本来就是寸土寸金,这样的地块在市场向好的形势下,通过招拍挂,在起拍价基础上产生相当可观的超预期的市场溢价是很自然的事情,用不着少见多怪,杞人忧天。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尽管地王现象到处弄得满城风雨,但实际上却是个别现象,绝非主流。
据不完全了解,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仍然有大量的土地是起拍价成交的,甚至还有不少土地流标流拍。这些情况似乎没有人有兴趣关注,但这是事实,我们必须明辨。我们不能犯以偏概全的低级错误,不能忽视对土地市场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跟着瞎起哄。我们的学者,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业界大腕,应该多一些调查研究的精神,多一些实事求是的态度,多一些独立思考全面辩证看问题的自我要求,不要都犯大嘴病,张口就来,不要让人觉得大脑都发育不全,却还要到处去卖弄拾人牙慧的“高谈阔论”。闭上那张臭嘴,别担心有人会说你是哑巴。“地王现象”本不应该是个现象,甚至根本就算不得是一个什么现象。
6月让三环与四环之间的土地价格上升到了14494元/平方米。天价和地王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也许这些新地王已不再是地王,而只是供地制度下的牺牲品,也可能是价格提升中的一种常态。北京已不太可能在市中心增加土地的供给量了,但想居住于市中心的消费者却热情不减,都梦想距伟大的首都中心的天安门越近越好!
上海又如何呢?今年计划供给的土地约为1200—1400公顷,但上半年仅供应了300多公顷,远低于计划的供给量。而谁知道后续的土地能否保证结余呢。几乎所有出现天价地的城市大约都出现的是同一类问题,只要供地紧张的城市,天价就成为企业生存的障碍却不得不为之的无奈。当天价地频出时,媒体中所反映出的却是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下降,似乎人们更关心的是市场平均销售价格而非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却不知道市场平均价格是受当时市场产品的供给结构而变化的,而指数则如同股指,不是按个股的表现,而反映的是市场普遍的价格变化。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一个地王频出的年代,究竟是谁导演了这一切?"过去几年一线城市土地供给普遍不足",在沉寂了一年之后,最重要的固定资产"土地"的价格水涨船高,地王正向二三线城市蔓延。而国企财大气粗,不炒楼开始"炒地王",让地价已经超过了当下的房价。制造地王醉翁之意在于房子卖个好价钱。君不见珠江新城1.5万/平方米的新地王诞生之后,房价上涨超过10%,一早布局珠江新城的广州城建原来的地产项目也随之升值。
中原地产统计,新地王诞生之后,珠江新城的均价已达到2.5万元/平方米,涨价幅度达到10%,最高涨幅甚至超过30%。城建集团旗下的新盘星汇云锦,随即价格调高5%。而7月16日保利拍得的金沙洲地块,楼面地价为5534元/平方米,摊低了原来超过8000元两块地,为保利在金沙洲发展"筑底"。"把土地价格拉得这么高之后,房价就上涨了。"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近日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地价一平米1.6万,房价就得卖3万,那就凭空把价格拉高。为什么要拉高?反正是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地王嘛。郎咸平认为,我们的地王可以说是"自弹自唱",十大地王几乎都是国企。问题是国企钱哪里来的?今年上半年的银行信贷7.37万亿,除了大部分进入基础建设之外,进入企业的钱好像并没有太多进入实体经济,这些钱一部分炒股了,另外一部分买地了。
无论是民营还是国企炒地王,首先就是推高房价。二是开发商赌明天,一块地王就是开发商占山为王的水浒梁山,明天赌嬴了被招安,就升官发财了。否则,落草为寇,只能小偷小摸的打家劫舍,混口饭吃了。在目前房市还是政策市的情状下,占山为王的开发商们,心神不定,暗暗祷告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