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间高铁畅想

(2011-07-27 10:35:27)
标签:

云计算

数据中心

云间专线

it

分类: 网络

 

文/孙晖

上海有两个机场,一个是位于城西的虹桥机场,一个是浦东机场。2010年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达到4040万和3130万人次,在全国所有机场中位居第3和第4位,有力保障了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两个机场有明确职责分工,虹桥主要承接国内航班,浦东主要负责国际航班和少量国内航班。因此不少旅客需要在两个机场之间穿梭,转机或转城际高铁(车站在虹桥)。浦东和虹桥之间相距约54公里,有多种交通组合可以选择,全程地铁大约需要90分钟,磁悬浮+地铁需要70分钟,乘机场大巴或出租车需要60分钟(不堵车时段)。考虑到交通状态多变、多次换乘等因素,游客如果不提前进行精细计算,则极有可能错过航班或高铁。自己曾多次穿行与虹桥与浦东之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12月,我和几位同事从浦东机场出来后没赶上最后一班高铁,只好在上海度过了难忘的平安夜。

浦东和虹桥作为国内两大超级航空枢纽,其业务能力无疑是非常强大的。相比起来,两大枢纽之间的互联交通则显得有些不匹配,无法实现有严格时间保障的交通服务。

理想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两大机场之间建设直达高铁,按照300公里/小时速度计算,全程只需要10分钟。这样就可以把两大机场当成逻辑上的整体,机场之间的穿梭就像候机楼内的闲庭信步。

如果把机场比作云计算数据中心,高铁比作数据中心之间的高速通道,则互联网模型和交通网模型是非常相似。

国内云计算市场的领先者是互联网企业,如淘宝、百度、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盛大、世纪互联等。互联网企业单个云计算集群的规模通常在2000-5000台服务器,随着计算规模的扩大,需要在单个数据中心内部不断增加集群数量。但是单个数据中心的容量毕竟有限,如果云计算规模达到十几万、几十万服务器,就只能跨越城域网和广域网进行多数据中心资源整合。例如,谷歌全球有超过40个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达300万台以上。

在数据中心内部,云计算企业已经建设了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运用100G平台、严格无阻塞架构、浪涌缓存、绿色节能等关键技术,可以有效支撑云计算高效运转。

但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通道却开始成为业务扩展的瓶颈,因为这种“云间通道”不但需要极高的带宽,还对传送时延、安全性有苛刻的要求。某互联网企业在北京有5个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之间需要10G级别无阻塞同城互联。这种需求对于目前运营商的传输平台和IP城域网容量来说都是无法满足的,因此该企业最终选择了裸光纤租用+DWDM的方式自行组网。这种昂贵的解决方案无疑使云计算的成本大幅上升,因此只有少数企业用得起。另一方面,跨城市的数据中心互联还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因为运营商不会给互联网企业开放昂贵的广域光纤。

再看一下运营商的情况。目前运营商IDC 90%以上收入来源是机房空间托管及Internet出口服务,互联网企业是其中最重要的客户群。近两年随着SNS、游戏、互动视频等新兴业务的爆发,IDC流量增长非常迅猛。其中大型IDC的出口流量超过200G,两年之内增长了近3倍;部分省的IDC数据流量超过整个城域网流量的40%,对整个数据网的冲击很大。而流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运营商IDC收入同步大幅增长,而且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骨干路由器扩容,也就是典型的“增量不增收”现象。

云计算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业务转型良机,运营商有机会扩展IDC的业务范畴,提升服务价值。除了云主机、云存储、移动互联网等云服务之外,运营商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供更高价值的网络服务,如“超高速云间专线”、 “跨广域网络虚拟化”、“云间安全防护”等。

“超高速云间专线”服务主要用于多个数据中心跨城域网或骨干网的高速互联。从带宽需求分析,大型客户需要10G级别的无阻塞专线,中小型客户需要的是100M-1000M级别的无阻塞专线;业务适配方面,云间专线需要提供低时延的二层通道,以满足虚拟机迁移的大二层网络扩展及计算实时性要求。要实现这项服务,运营商骨干网和城域网均需采用100G平台技术升级,同时还要引入高速电信级以太网(CE)、浪涌缓存、OAM等技术。

“跨广域网络虚拟化”服务的目标是为云间网络提供更好的服务封装。例如,某大客户需要将两个数据中心整合为一个逻辑数据中心,同时要求对广域网无感知。这时候运营商除了提供一条高速专线外,还需要跨越高速专线把两台交换机虚拟为一台,如采用IRF2 Over VPLS技术。这种服务屏蔽了广域网技术细节,使两个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感觉象在同一IDC机房内部通信。

“云间安全防护”是面向云计算的新型安全防护服务。传统应用系统物理位置比较固定,便于制定较明确的安全防护策略。随着应用向云端聚集,访问关系与服务器物理位置之间将变成动态的映射关系,因此需要基于云网络状态提供动态安全策略。除此之外,超高速的云间流量也将给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运营商新一代的安全服务系统必须解决性能问题,100G防火墙、10-40G IPS都将成为基本组网要求。

以上这些新型网络服务可以比喻为“云间高铁”。

大规模云计算推动数据中心规模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跨数据中心资源整合成为新热点,“云间高铁”时代已经来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