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云合——电子政务演进及特点

标签:
电子政务it-cmm数据中心it |
分类: 网络 |
文/刘鑫
1、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模型——IT-CMM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万物皆有其规律,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样有道可循。根据信息化发展各阶段的特征,H3C总结出IT-CMM模型(IT能力成熟度模型),它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了解自身信息化所处的阶段以及下一个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IT-CMM模型将信息化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计算为标志
单业务应用(终端型)。早期政府的计算机部门主要是用来完成打字任务。这个时期几乎没有网络应用,如最开始的计算机+打印机的模式,主要完成文件的数字化。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替代”,其主要特征是由计算机等电子终端替代原有的手工劳动。
第二阶段:以网络为标志
这个阶段的显著标志是网络的出现,用户终端有了基于C/S架构的应用。举例来说:就如同我们在2000年时候使用的火车票查询系统一样,其版本经常更新,如果出现了新的版本就得重新下载、安装。
第三阶段:以数据中心为标志
第三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据大集中。数据大集中是信息化从计算机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的最主要的转折点。如同2001年开始的金融数据大集中一样,金融业在2000年左右发现自己业务上的一些问题:区域银行与省行之间要实现数据同步,跨行取款存在严重的不方便,挂失需要从储蓄所到总行等多个节点完成流程耗时几周才可以实现。而在数据大集中之后的今天,异地跨行取款非常方便,挂失只需要打个电话就可以实现即时挂失,这便是数据大集中带来的好处。
第四阶段:以数据挖掘为标志
第四阶段是目前很多对信息化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客户正在努力构建的阶段,如中国移动、沃尔玛、招商银行等大型企业,而政府行业绝大部份还未进入第四个阶段的IT建设。在第四个阶段,最显著的标识就是“数据协同”的广泛应用,即对第三阶段集中的数据进行跨行业/部门的关联分析和数据挖掘。
第五阶段:智能系统
对于第五阶段,目前还是展望。当IT发展达到这个阶段时,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上升为基于智慧的竞争,而国家也将成为一个基于智慧的社会团体。
2、电子政务发展和演进——政通云合
回首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正符合IT-CMM模型,可以用“政通云合”来概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就开始围绕“通”进行,而现今正逐渐过渡到“云”的建设。从网络的连通、数据的整合,到云的出现与整合,政府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快速发展的过程,正迈向新的里程碑。
2.1 政通篇
2006年颁布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提出:“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其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采集、更新、公开与共享来说,信息流转的畅通是基础。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来看,网络往往是系统建设的基础。以十二金工程为例,其建设均以各纵向网络的建设为始,目的即连通。“要想富、先修路”理论,在信息化领域同样适用。在政府各个行业,网络建设成为了电脑终端建设的后一个发展热潮。
按照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在政府信息化领域,我们见到更多的是局域网/园区网和广域网两种类型的网络建设。
一般在一栋大楼内或一个园区内的网络均可称之为局域网,在政务应用中通常包括很多不同部门在同时使用网络,网络上承载着各种不同的复杂应用。很多时候,需要对这些不同部门/群组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不同业务间的网络传输也需要安全隔离,这种隔离指的是访问、传输、应用端到端的隔离。目前的建设趋势是构建虚拟化园区,从接入控制、通道隔离、统一应用三个方面实现对整个园区网络、应用资源的虚拟化,提高资源的安全性和利用效率、降低管理的复杂度。
·接入控制:接入控制能够保证网络访问的安全和接入用户正确获得访问相关资源的权限。园区虚拟化解决方案接入控制采用H3C的EAD认证系统,通过认证的用户才能获得对相关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并通过中央服务器和客户端的配合,监控接入用户的安全状态,如操作系统补丁、防火墙是否启动、补丁状态、是否携带病毒等。
·通道隔离:通过MPLS VPN技术对不同的应用、业务和群组用户进行安全隔离,提高数据传输保密性和安全性,为用户业务传输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证。
·统一应用:应用服务区通过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虚拟安全等技术,为整网的隔离用户提供统一的安全策略部署、数据中心服务、流量监控、Internet/WAN访问服务等。
跨省级或多个城市建设的网络可称之为广域网,其架构主要由三个基础模型组成,分别是扁平化模型、树状多层模型和承载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
http://www.h3c.com.cn/res/201102/28/20110228_1164359_image001_709447_30008_0.png图1 广域网模型
2.2 云合篇
云合的过程始于数据大集中,随着物理实体形态的政务数据中心不断涌现并进一步关联,形成逻辑上统一的数据中心,“云”出现并将进一步整合。
·数据大集中
在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仅仅是“路通”并不能使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存储、提取、共享和使用。
在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针后,更多基于业务系统的建设,如政府共享灾备、应急指挥、平安城市等建设成为政府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在各部门OA结构化数据集中与处理的过程中,数据大集中从而形成数据中心。最初的省级/地市级的数据集中是数据中心的雏形,传统的信息存储均是在最接近数据源的节点,以公民的社会保险等数据为例,均是存储在乡镇、区县级社保部门,这样的优势是方便于数据的本地提取与分析,劣势是跨地域(如城市和省)的数据提取和共享无法实现。在数据大集中的建设中,将以应用目标为导向,在省、市一级形成统一的资源池,对数据集中存储与处理,这样跨省、市的数据提取将更加便捷,如社保系统的医保数据中心、新农保数据中心,税务系统的税务数据中心等都属于此类的数据大集中建设(如图2所示)。
http://www.h3c.com.cn/res/201102/28/20110228_1164360_image002_709447_30008_0.jpg图2 数据由分散走向集中
数据中心建设中,虚拟化、数据大集中是两项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化在基础网络平台搭建之后开始进入以数据为中心的IT建设,数据集中是第一步,数据大集中往往是物理位置分散,逻辑数据大集中,虚拟化技术成为数据大集中的前提,虚拟化从概念上可理解为多变一或一变多,通过逻辑的虚拟实现数据的统一集中或分散管理调度。在数据中心构建方案中包含对两种类型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分析,即: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处理中心与以视频等为代表的非结构化数据的调度中心。
数据的集中必然会带来风险的集中“一寸数据、一寸金”,数据代表着利益,更多等网络攻击、信息窃取将围绕数据中心展开,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数据中心是不可用的,尤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安全漏洞带来的或许不仅是经济损失,因此在数据大集中的设计初期就需要考虑安全保障的建设。。另一方面,“911”事件后,大量的公司因为数据丢失而倒闭,这带给我们在数据安全性上的警醒,国家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标准,使灾备的建设逐渐成为热点。
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越来越丰富的IT应用系统,带给使用者更多的新鲜体验,但带给IT运维人员的则是巨大的责任,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IT运维管理平台使系统管理、维护工作事半功倍,甚至能提前预知风险,防患于未然。更多的数据中心、乃至延伸的局域网、广域网构建了完善的运维管理系统,使运维人员的管理更加便捷。
目前部分政府行业已开始进行数据中心建设,税务、社保、气象等系统在省级、地市级节点已开始数据大集中,还有部分省、市政府单位在建设统一的数据灾备中心。
数据中心与以往IT建设不同,拥有更复杂的需求,多会采用数据中心级产品构建,如H3C 100G级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S12500等。同时涌现了很多专属于数据中心的技术,如网络设备领域的虚拟化技术和网络安全融合技术等:
□智能弹性架构(IRF2)技术是网络设备领域的一种虚拟化技术,它可实现网络设备二合一、链路二合一,消除数据中心部署的复杂性,简化数据中心的管理;
□网络安全融合指的是交换机或路由器集成安全、应用优化等多业务功能模块,将防火墙、服务器负载均衡、IPS功能板卡插到交换机/路由器上,则交换机/路由器就具备了相应的功能,这样就简化了数据中心安全网络、应用交付网络、流量管理网络的部署。
·政务云的形成
“协同政府”正逐渐成为电子政务的诉求。“协同政府”的核心目的是整合相互独立的各种组织以实现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政府各部门将通过沟通、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响应来实现目标。如 “国十条”政策要求民政部门统计家庭成员情况、房管部门统计个人名下房产情况、银行根据前述情况授予不同额度贷款等。此类政策实施的前提是各个部门实现系统内部的信息流转、提取,进一步实现跨系统的信息共享与政务协同。
这就要求各政务数据中心间进一步关联,形成逻辑上统一的数据中心,我们可以称之为“政务云”。在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系统构建时,政务云体现为分布式的业务数据中心;在政府各部门间的跨部门的业务系统中,政务云为各政府部门数据中心间的互联云。
在云形成的过程中,IT架构将趋向于“资源池与网络通道”架构(如图3所示),应用更加趋向于BS/AS模式,在资源池中拥有大量的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在个人终端上的本地应用软件减少,所有终端通过访问资源池获得所需信息。网络系统随之也会发生改变,网络成为连接资源池与个人终端的通道,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边界将模糊化,网络将由无线方式进一步延伸,同时网络将向延伸至物与物之间,互联网将与物联网相得益彰。
http://www.h3c.com.cn/res/201102/28/20110228_1164361_image003_709447_30008_0.jpg图3 云架构IT模型
3、结束语
我国在云计算、物联网领域的探索已经启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联合颁布《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国务院也做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七大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均将在十二五期间飞速发展。2011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也有人预言它将是新一轮IT大爆炸的元年。无论怎样,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让我们对未来的信息化应用有了很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