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IP的自我成长
(2011-07-04 10:43:35)
标签:
云计算互联网三网合一it |
分类: 网络 |
文/王巍
IT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与变革,技术与用户需求的相互趋使,新的应用技术不断的呈现在用户面前,他们正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在IT应用百花齐放、五彩纷呈的同时,我们回首2010年的IT技术变革,“云计算”、“物联网”、“三网合一”等概念更加清晰。他们的出现意味着全新的应用模式的诞生,代表了互联网发展的未来趋势。三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概念,探究他们的本质,却表现出了相似的特征:基于IP网络基础之上,实现IT智能应用。
云计算:以云的方式实现IT信息技术。
云计算,这个并不陌生的名词,这两年在业内被反复提及,并成为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会被认为是一项全新的计算模式。实际上,在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组成的IT架构下,“云”才应该是它的重点以及最终目标,真正实现象水、电一样的“按需使用”各类资源。
作为云计算互联网络应用的承载体,互联网数据中心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规模与应用上来说,离真正的云数据中心存在着差距,它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具有以下趋势及挑战:
1. 大容量接入
为了快速响应前端的业务需求,云服务的背后,是大量计算、存储资源流量无阻塞的互联互通以及高速运转。目前,数据中心能够提供的无阻塞互联的服务器接入能力基本在5000台左右,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增长,在不久的将来需要扩展到1万到10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的接入能力。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大规模接入与业务应用,将会给网络层面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如何解决内部带宽的瓶颈问题?如何在增大接入量、降低网络复杂度以及控制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保证集群间的流量无阻塞交互?如何面对大流量、突发流量、浪涌、负载均衡等各种考验?……目前有各类背板技术、缓存技术、智能流量调度技术等方案,但这是未来需要持续思考的方向,以应对更大容量的业务与资源接入。
2. 端到端的管理方式
从网络设备到存储和计算资源,从基础架构到上层应用,数据中心管理涵盖了各类对象与内容。早期设备厂商只关注实现对自身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人员带来难度:缺乏统一的管理手段、管理类型与手段各异、提高了维护成本以及故障风险度。
实现对不同的业务应用跨领域的管理击穿,从服务器到网络等,提供端到端的流量监视与管理,这是未来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有厂商逐渐在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中心管理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各管一端的管理方式正渐渐转向全程全域的管理方式,呈现给用户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则是端到端业务交付的方案。
3. 数据中心资源整合
虚拟化技术的出现和大量应用是推动数据中心乃至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云IT,通过虚拟化技术,数据中心可实现从园区到跨广域、从单体到多体数据中心的资源整合与互连。这将极大的提高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提升数据中心扩展灵活度。
综上所述,基于云计算服务,数据中心将会向着更大容量接入、更精准流量控制、更完善的端到端管理、跨域数据中心资源整合、更严格数据中心内部QoS保障等方向发展,围绕IAAS实现平台化整合,保证PASS和SAAS的稳固。这个发展过程可能是个长期的演进,但从现在开始已经在深刻的影响着数据中心以及未来业务提供模式的发展方向。
物联网:基于网络,高于网络
“物联网”的产生给IT带来了新一轮变化与影响,成为IT应用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物联网”代表了一种业务应用模式,即基于良好的网络基础上,实现智能的管理与应用。“物联网”在改变人们全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同时,对各类应用技术、传感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给网络带来以下影响。
1. 一体化接入方式
2010年,物联网给网络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移动互联网与光接入的发展。在这大趋势背景下,在各种网络模式与结构下,需要实现有线、无线、光的一体化融合接入,满足数据、语音、视频、智能电网以及各类固定或移动终端的接入。其中低成本、高带宽、灵活的接入方式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2. 智能化
应用“智能化”是物联网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大,接入对象和业务类型的增多,传统“尽力传递”的网络要向智能业务分析与识别功能转变,匹配相关的规则以提供资源保障。这要求网络侧从事更加复杂的分析以及处理工作,因为涉及到的技术与方案会更多更加复杂。以H3C为例,从园区网(虚拟园区网解决方案)到城域网(CE城域网解决方案),基于接入对象和业务类型细分,在网络设计时将各种因素与方案都需要考虑到,从而才能够交付给用户一个简单智能的网络。
3. 安全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接入终端类型的丰富、业务类型的增多、接入方式的多样,网络一定要关注从用户侧到服务提供者端到端的全程安全,并实现安全与网络的融合,形成统一化、集成化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如果把安全割裂于网络,单兵作战的防护方式会显得力不从心,成本也没有优势。目前我们看到,网络厂商已开始提供端到端的整体安全解决方案,这也是物联网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4. 网络与业务紧密结合
“物联网”的典型特征是基于IP技术的网络与业务的紧密结合,使得应用类型获得极大的丰富,从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应用技术与应用场景。
以H3C IP监控解决方案为例,它将IP网络技术与传统安防相结合,极大的丰富了监控应用与灵活度,只要IP网络可达,监控即可部署,全面的实现跨距离的“看、控、存、管、用”,使安防IT化,真正体现了物联网的实质。
三网合一:向IP归一
对于“三网合一”,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从网络的承载类型来看,可以认为是电信、互联网、CATV三网融合;从数据中心网络的类型来看,可以认为是以太网、infiniBand和FC融合;从网络的运营角度,可以认为是电力、广电、电信等的融合;……。
我们认为,“三网合一”不是单纯的三个网的物理合一,不是简单的网络的相互替代,而是由他们所代表的多种技术向以IP为主的网络中归一,消除彼此之间的技术壁垒,实现业务上的无缝互联。
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以互联网为主的单一网络平台。事实上,在物理上不会由一张网络承载所有的业务与流量,相反,互联网在一统的过程中也在根据业务以及应用进行不断的裂变与细分。传统的互联网主要实现了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可达,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互联网”;在对云技术的实现、构建数据中心内部以及跨数据中心的互连的过程中,网络承现出新的特持征和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互联网”;再从物联网的角度来看,各种网络技术元素渗透到了应用层和接入终端侧,成为无所不在的应用技术,服务于行业的各类应用,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三互联网。”
从互联网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从广域、局域以及城域的互连,到数据中心的互连,再到行业具体应用的承载等等,网络的大一统将向专业化转变。从一统到裂变(并还在不断的细分与裂变着),这将为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多的变化与影响。
结束语
再过几天,将迎来2011年。在人们期待IT界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与变革的同时,IP技术以及IP网络将会成为其重要承载,见证他们的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