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网流量调度方案发展与应用(上)

标签:
广域网流量调度it分层car |
分类: 网络 |
文/卢国强
一、 从流量控制到流量调度
1、广域网流量与带宽的矛盾
广域网覆盖范围广、接入用户多、承载业务复杂。随着政府、企业等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数据大集中带来的业务整合,高清视频、IP语音、公共资源平台等应用上线,推动广域网数据类型、数据流量、网络规模的快速增加。
相对于园区网、城域网和数据中心,广域网跨越距离远,线路资源有限,高速带宽费用昂贵。快速增加的业务流量与有限的带宽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得广域网上的流量很容易产生拥塞,导致业务延时增加、流量抖动,甚至丢包。如图1所示。
广域网的上述矛盾决定了广域网业务质量的“不可靠”性,也使得流量控制始终是广域网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
2、流量控制方案
随着线路类型以及网络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在广域网上进行流量控制的技术主要分为三种。
-
InterServ方式
集中服务方式,主要应用于早期的广域网专线,如ATM、FR,通过将线路划成多个PVC**(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永久虚电路,例如ATM线路的VPI/VCI、FR线路的DLCI等),每个PVC分配所需的保证带宽(CBR),将线路的实际带宽在PVC上进行分配。通过将不同类型的业务映射到对应的PVC上,使用PVC的分配带宽,实现不同类型业务的传输带宽和时延质量保证。
该种方式要求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包括核心节点)都记录并保留每个类型业务流的资源预留状态,同时为每个类型的业务流设置单独的内部虚电路资源,以保证业务流的带宽。因而该方式对于可划分PVC的ATM、FR等线路比较容易实现。
然而现在广域线路以POS、E1、以太网为主,采用共享带宽方式,在线路上已经不能进行虚拟电路划分。另外,在大型网络中,业务流数量非常庞大,对网络节点设备的处理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必须在所有节点上都保留每个类型业务流的资源状态,整体网络设计和部署的可扩展性也较低。
因此,IntServ方式主要在早期的广域网线路中应用,而不再适应当前以IP为主的广域网线路,以及日益增多的应用业务,它逐渐被DiffServ方式所替代。
-
DiffServ方式
区分服务方式,是IETF工作组为了克服InterServ的可扩展性差而提出的服务模型,目的是制定一个可扩展性相对较强的方法来保证IP的服务质量。在DiffServ模型中,业务流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分服务类。一个业务流的区分服务类由其IP包头中的区分服务标记字段(Different Service Code Point,简称DSCP)来表示。在实施DiffServ的网络中,每一个节点路由器都会根据数据包的DSCP字段执行相应的PHB(Per Hop Behavior)行为,主要包括EF、AF、BE三类:
1. Expedited Forwarding (EF):主要用于低延迟、抖动和丢包率的业务,这类业务一般运行一个相对稳定的速率,需要在路由器中进行快速转发。
2. Assured Forwarding (AF):这类业务在没有超过最大允许带宽时能够确保转发,一旦超出最大允许带宽,则允许根据不同的丢弃级别丢弃报文。
3. Best Effort (BE):尽力转发,主要用于对时延、抖动和丢包不敏感的业务。
区分服务只包含有限数量的业务级别,状态信息的数量少,因此扩展性较好。目前,区分服务是业界认同的IP骨干网的QoS解决方案。尽管IETF为每个标准的PHB都定义了推荐的DSCP值,但是设备厂家可以重新定义DSCP与PHB之间的映射关系,用户可根据网络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定义。
-
MPLS TE方式:
Diffserv是基于流分类的逐跳行为,但是不能选择路径。MPLS TE流量工程是将InterServ方式应用到IP网络中,进行资源预留和流量分担,从而提高线路带宽利用率,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进行优化。但是TE的实现机制比较复杂,对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很高;同时TE主要应用于运营商骨干网络,适合于网状或者半网状网络结构,对于企业级的星形、层次化网络结构并不适合。因此MPLS TE在企业级广域网中应用比较少见。
在以上三种方式中,目前较为常用的是DiffServ方式,采用流量分类、流量监管(限速)、拥塞管理(优先级队列)等QoS技术,对不同类型流量执行不同的流量控制策略,保证高优先级关键业务的传输质量。
3、流量调度需求
流量控制方案虽然能够保证关键业务的传输质量,但随着广域网上业务类型的增加,面临多样化的业务流量控制需求,逐渐显现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不能全局协调
DiffServ方式的出发点就是通过PHB的方式,每个节点独立执行流量控制策略。目前广域网的双节点、双链路组网方式已经成为主流,这种基于单节点、单链路的PHB控制策略,无法充分利用主、备链路带宽。例如,当主链路业务流量突发超过主链路带宽时,根据主链路节点设备的流量控制策略,即使备链路有空闲带宽,仍然会对主链路上过载流量进行丢弃,导致同一网络节点上的链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备链路很可能仍有一定的空闲。根据主链路节点的流量控制策略,主链路上必然产生流量丢包,备链路上的空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http://www.h3c.com.cn/res/201010/29/20101029_1095558_image002_697911_30008_0.jpg图2 双链路流量控制
如图2所示,主、备链路带宽均为10M,主链路流量突发(达到12M),而备链路流量正常(6M)。由于R1、R2的流量控制策略是独立部署和执行的,根据路由器R1的流量控制策略,会有2M流量被丢弃,而R2所在链路还空余4M的链路带宽,主、备链路压力和利用率不均衡。
-
不能动态调整
流量控制是基于业务流特征执行策略,一般很少考虑对终端用户进行控制。事实上,业务类型和终端用户的增加,使得业务流突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线办公系统(Notes、Email等),通过流量控制保证2M带宽,则10人使用时,每人平均100K的流量,50人使用时,每人平均只有40K。如果一些用户收发大邮件、占用大量带宽,将会导致其他人员只能使用远小于平均值的带宽,业务访问速度降低,甚至会影响正常办公。若对每个用户的访问速度进行限制(例如每人最大50K),又会抑制整体访问速度,当并发访问人员较少时,虽然带宽有富余,访问速度也不能增加。因此,由于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很难对每个用户的使用带宽进行有效限制和保证,以提高效率、兼顾公平性。
-
不能精细化控制
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执行流量控制策略,必须明确配置每种业务的特征(IP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优先级等),对于无法通过上述特征识别的业务(如FTP、基于HTTP、P2P等的应用),基于流量控制方案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随着B/S架构、服务器虚拟化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业务流特征已经不再包含单一应用,必须有对应的深入识别和控制手段,进行精细化流量控制。
-
整体部署策略复杂
DiffServ方式流量控制虽然可以结合MPLS TE、分层QoS技术,实现更加强大的流量控制功能(例如对关键业务进行带宽预留,对不同部门的不同业务进行分级带宽保证),但MPLS TE和分层QoS技术实现和配置比较复杂,除了运营商骨干网,企业级网络中应用较少。事实上,基于企业级网络的组网结构和运维管理水平,它需要简单、直观、可扩展、适应性强的技术和策略。
为了改进传统流量控制方案中的不足,满足多样化的业务流量控制需求,企业广域网需要一种动态、智能、简单的机制实现流量控制,这就是流量调度。
类别 |
流量控制 |
流量调度 |
控制策略 |
每个节点独立 |
多个节点全局协调 |
控制方式 |
静态、固定 |
可动态调整 |
业务类型 |
Layer2~Layer4 |
Layer2~Layer7 |
高级功能 |
部署复杂 |
简化部署 |
表1 流量控制与流量调度对比:
附:
H3C智能流量调度机制
H3C通过创新性的分层CAR技术,将CAR(流量监管)进行多级化处理,并与路由策略、转发策略联动,实现广域网智能流量调度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的QoS队列、MPLS TE流量控制方案,可以显著增强流量控制的功能和效率:
功能丰富:流量调度可实现带宽预留与共享、流量路由、带宽公平分配等,依据流量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实现丰富的流量处理功能,满足传统流量控制所不能实现的多业务智能控制需求。
简单高效:分层CAR技术是单机特性,不需要与其他路由器交互协议信息,相对于MPLS TE技术,通过简单、高效的流量处理机制实现复杂功能的快速部署。
智能管理:通过iMC QoS管理、NTA流量分析、SLA管理、iAR智能报表等管理工具,可以对业务的流量分析、QoS策略部署、SLA服务质量监测进行闭环统一管理,并根据实际网络和业务环境生成定制化报表,实现网络业务和资源的智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