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看破表象,做一个喜悦、强大的人

(2017-02-20 22:07:20)
标签:

杂谈


https://zine.la/g_attachments/article/3623/17123623/5d5c721cf77311e6a75052540d79d783.jpg

图:《楚门的世界》


题记:如果看不破表象,你与懵懂时的楚门有什么区别?(强烈推荐这部电影《楚门的世界》)


以下内容摘录自《每天一句尼采的咒语》第二章


1、人类的天性


自我保存的天性在我看来,无论是以善还是恶的观点,所有人都有一个共性的特征:每个人总是刻意,甚至倾力地想把人类保存下来。


这种特征并不是源起于对同类热忱的爱,而是一种最为根深蒂固,冷酷无情,不可征服的本能,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深刻本质。


传统的价值观常常简单的将人划分为好的坏的,善的或者恶的。但稍微做些观察,或者是花些功夫来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界定并不合适。 哪怕是人们通常认定的最十恶不赦的人,也会想要去关心保护人类的事(包括最榜样的人物),因为他自身就是人类中的一员,或者就是对于人类可能早已呈现的衰退腐化保持缄默


--《尼采文集》 


2、真理是不断探寻的过程


憎恨是众多罪恶的根源,比如灾害、贪婪、野心--这也是人类所保存下的"精华",浪费又愚昧的"精华",但它也是人类得以生存,保护至现在的实实在在的证据。


亲爱的各位,我们无法预测是否能有机会亲历那危害人类,或许使上帝都束手无策的惨无人道,惨不忍睹甚至本应该使人类数万年前就该灭绝的糟糕处境。去经历一场大难,这能满足你最好或最坏的欲念,不管是历练了什么样的灾难都可能让你成为人类的的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人们可能赞颂也可能嘲笑你(但其实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资格嘲弄你的人)。但是早晚有天他们会恍然大悟,找回失去的良知,哭泣自己的不幸,忏悔自己的羞耻,重回真理怀抱。


对于真理的了解、体验的欠缺,即便是最具天才的人也不例外,我们笑自己也笑那些最真挚的真理,但这笑声又是充满希望的。"个人在整个人类面前不值一提。"箴言纳入人性之中时,这为我们提供了最后一条解脱途径,笑声和智慧联结在了一起(或许这是仅剩的"欢愉的智慧")。但无论如何,欢愉和智慧还是两码事,就像尚未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的喜剧,依旧是在道德、宗教、悲剧的范畴里。


--《尼采文集》


3、理性地热爱生命


这些占领着道德制高点的所谓的精神导师们,他们创立道德、宗教,追求道德价值,这些行为究竟是什么样的意义呢?


他们在这方面是英雄,尽管也有其他的方面,但在道德上的过分投入使得那些本该重要的部分变成一种摆设,只是卑微的侍从的角色,随时为那一面做准备。但明显的是,这些人也会为人类服务,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使者,听从上帝的利益。同时也能促进人们的生命力,更加坚定生命的信仰。


"生命多么的珍贵!"他们这样的号召着,"生命的意义是被隐藏着的,人们应该善待珍视!"这些话无论对于卑贱的还是高贵的人都同样具有鼓舞力量,正是这样的鼓舞激发了理性和热情,人类得以保存。即便是在这些动机推动下成就了如此的辉煌,但我们并不应该忘却这样的行为是出于刺激、本能和愚昧。


出于各种原因,生命应该被热爱,人也应该做些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这些"应该"都是有意义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自觉的,没有经过构想的行为变成可以得到理性支配的--伦理学家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他们策划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生活,打破不自觉的本能的模式,而营造一个全新的理性生存状态。 


 --《尼采文集》


4、别让伦理限制你的思维


伦理家们不希望我们嘲笑存在,笑我们自己或者嘲笑他。人类不是完整的"整数",也不是"零",它是由无穷个无限的个体组成的。不管这些伦理家的发明是多么的愚昧,偏执,并且他们对自然的原则严重的误解--伦理制度毫无疑问是与自然法则相对立的,甚至会毁灭人类--但是他们仍然会不分时间场合的走到台前,宣布自己的新发现:他们发出让人骇然的笑声,也有更多人对此明智的大笑。


每个人都会对自身燃起认为人生充满价值,活着充满意义,要努力生活下去的热情。对于那些伦理家们来说,"笑声"、理性和自然还是居于上风。那些暂时的法则变成了永恒的束缚和限制,关于那些笑声,它们推波助澜的成为人类本性被伦理家改变的帮手--是那些导师所重视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人的本性得以见到一个新鲜风貌。


人开始花费更多时间在空想上,比其他动物多出的思维功能要求人类必须慎重思考自己生存的意义。这些周期性的思考给生命带来了信心和决策,所以人类能繁荣的繁殖下去。人类常讲"要对一些事物抱有敬畏。"那些富有洞察力的博爱者们也赞许地认为:"无论是欢愉还是悲伤的智慧,都会以不可明确的角度来保护人类。"


你了解我么?朋友!你真的了解这个时代的兴衰生亡了么?我们早晚会有属于自身的时代的。


--《尼采文集》


5、喜悦吧!欢乐吧!


让自己变得更加开心,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畅快的欢乐。因为积极的情绪让你头脑清醒,还能改善生理状态。 不要害羞,不要忍受,也不要刻意矜持,开怀地笑,像个孩子般的痛快的笑。 开心的时候你就会忘记一些无聊的琐事,对别人厌恶憎恨也不那么挂念。而且喜悦还能感染到周围更多的人。 欢乐吧,让人欢歌笑语。 喜悦吧,人生处处都是希望。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6、良知的匮乏


有个尽管经过若干次的个人经验已经被证实,我还是抱有希望的看到新的转机,然而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性的良知是缺失的。这个结论是足够可信的,即便是在热闹非凡的场合,个人还是常会像困于沙漠中一样孤独。 每个人以个人之成见及观察到的他人之分毫而鲁莽下结论,本人的分辨并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诸如羞愧或者愤怒。在事后,这种不负责的结论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困扰,这实在是鄙俗又让人不齿的行为--即便是那些高贵又聪慧的男女也不例外。


 --《尼采文集》 


7、不要过于迷信他人,也不要迷惑他人


在我看来,如果美德在信仰和判断中有所疏忽,如果不能坚持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和深切的需求,那就能区别他作为一个人的高低,美德高雅天才又算什么? 这些人中,即便是虔诚的,他们对待他人的缺乏知性的良知的行为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背叛,正是这点让我觉得厌恶,他们满足于现状,既不质疑那些不可信,不确切的存在,也不愿去重新看待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质疑,不因欲念而惊慌,乐于接受任何问题,对提问题的人也没有任何的疑义,这种愉悦甚至让他生倦。我所指的鄙俗而不齿就是这点,也是我通常评价一个人时最在乎的部分。当然也有人,一些愚笨或者其他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甚至是人的共性,并且想要说服我。 或许,这就是我的个人的"不正常之处"吧。 


 --《尼采文集》 


8、卑贱者总得苟安 

卑贱的人对待高贵的、包容的情操总显得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高等、上流与不可信是相互对等的。如果向他们表达出这样的见解,他们就会立马赞同地表示"是啊,一个人不能看穿所有的墙自然是有好处的。"


这是一种对高贵人的嫉妒,经由一些诡秘的途径他们自以为寻得了些利益。在这些卑贱的灵魂看来他们自身是没有自私的意图,也没有贪得任何利益的,高贵的人成为他们取乐的幌子,他们嘲笑高贵者的快乐,轻蔑高贵的人眼中闪烁的光辉。"一个人怎么可能在不利的地位取得乐趣?况且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又怎么会遭遇不幸?"这是他们的理念中不能接受的,因而这样的人"一定是受了所谓高贵的人的影响,头脑有些不清醒了。"


随即,露出轻蔑的姿态。众所周知的是,卑贱的人事多么看重自己看得见的利益,但其实对他们来说最强烈的是观念--那些自认为的聪明和奇思。


--《尼采文集》


9、高贵者总貌似癫狂


高等些的人和这些底线更低的人比起来显得缺少理性--因为高贵、包容又愿意自我牺牲的人时常显得冲动,无所畏惧,当他的情绪出于巅峰的时候,理性就变成了最小值。 

 就像大自然中的动物,当它保护自己的幼儿或者和异性在交配季节繁衍后代的时候,任何的艰险,困难,死亡都不值一提。理性在它的身上暂停了,因为它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喜悦都聚焦在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身上,支配着它的由喜悦产生的无所畏惧,让它显得更笨拙而没有头脑,这和人类中那些高贵又包容的灵魂是一样的。 

 他所拥有的喜悦和痛苦的情绪说明理智并没有完全噤声,而是暂时退居一边为它们而服务了。脑子停转而听得心的使唤,这样的"激情"并不是非理性或者是乖张的一时冲动。

 卑贱者对高贵者的鄙夷,尤其是高贵者的价值观不能被其接受的时候,他们会轻率地对高贵者下结论。在他们看来,高贵者早已丧失了理智而全由诱惑做主。但他们所不了解的是,一个不懂得爱的真谛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自己的健康和荣誉为赌注下一盘赌局。 


 --《尼采文集》  


10、高贵者与卑贱者的罅隙


高等些的人的关注点总在一些异乎寻常,不影响他人,似乎看起来也不怎么美好的事情上,他们对于价值的判断标准和常人并不相同。但在这个过程中,高等人对于信仰与常人无异,他们希望自己信仰的价值标准和所有的人一样的明确。因为做不寻常事和寻常信仰之间使得他们看起来不可理喻又不切实际。这些人没有和一般人相处的足够理性,因为对于高等些的人来说,他们都深信自身隐藏着自我的"激情",而且对于这种信念极为热衷并且大力辩护。


特殊的人尚不知自己是特殊的,怎么可能去了解那些平庸的人,去正确评估一般人?这也是通常达成共识的人类之愚蠢、不恰当又胡思乱想之处,尽管对世界的疯狂充满惊讶,却不明了"有一件事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高贵者的随身附带的烙印。


--《善恶的彼岸》


11、社会总在不断的发展


井然有序的社会会让人类失去激情,真正让人保持热情,保持振作的往往是那些最强的或者最坏的。他们激发着人类去和新的东西作比较、敢于冒险、尝试新鲜的事物。人们不得不以新的观点去对抗别的,以新的理想计划与另一个抗争--方法是多样的,强权,虔诚的信仰,甚至是道德、宗教。 哪怕是标志着人类灵魂的纯净的传教士、导师也难以逃脱困扰--新鲜的事物总让征服者们名声狼藉。 


 --《尼采文集》 


12、新事物总在与旧环境相抗争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在人们想要克服邪恶环境的欲望中,它要去颠覆旧的限制和愚昧的虔诚。有些人习惯于保守的接受现状,他们深入一个时代,孕育果实,勤勤恳恳的耕耘时代精神,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土地已经干涸的无法长出新的嫩芽,并且被那些邪恶的犁头所侵犯。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但是在根本上就有问题的道德理论,它在英国尤其出名,它的内容是"善"与"恶"的判断要看是否得当应该以个人的经验积累为评价标准,就是说"善"要有益于人类,反之则是对人类产生伤害。但是其实"恶"如果带来的刺激是适当的程度又不缺少保存维护,也同样能起到了"善"一样的影响。


--《尼采文集》  


13、如何支配他人


人们普遍认为,为了支配、感染他人必须调动最强烈的措辞、声调,最动人的举止风度,而且不存在任何侥幸。革命家,社会主义者,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传教士们都常常提起"责任",他们提出的那些具有绝对性质的责任就在攫取劝诫绝对不可避免的道德哲学,或者像马志尼一样去吸纳、同化一些宗教。


--《尼采文集》


14、做自己的主人


他们必须绝对地相信自己才能获取他人的信任,这样才能让跟随者或者下属们能勇敢的感觉表述自己。那些道德启蒙运动和怀疑论的最强劲的对手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不过数字不大,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利益的诱惑远比那些争论或者荣誉来的重要。


一个人会因为想到类似君主、党派、财团这样的身份而感到可耻,这些原本应该只是个工具,至少在自己或者大众面前应该是如此。这种人所翘首盼望的是能随时诉求的机会,他们希望自己选择服从或者做出其他选择的时候是由于自我主动行为而不是羞愧或者其他。高尚的卑微会及时的把握住那些不可避免,也正是完全逃避责任的才是真正的致命的敌人:向他们要求这个原则的,不只是"端正"而已。


--《尼采文集》


15、随时思考


冥想不再是一种强调仪式的行为,所以那些刻意又特意的冥想让人觉得好笑,保持这样的冥想习惯的古老作风的智者显然也不那么受欢迎了。


思考是种习惯,无论是无聊地走在路上,在旅途中,处理事务的时候,即便是最重要的,我们也总在想些东西。我们希望能有片刻的宁静来准备、休息,但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像是不停在运转的机器,在不怎么理想的状态下也在保持活动。但这种情形在以前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才会被意识到,比如在某人的全部心志都投入在一件事时,他会选择沉下脸来站定,或者是直接在街上站上几个钟头(甚至还可能用一只脚就够了)。


这真是太有趣了!


--《尼采文集》


16、学问使人愉悦


学问是为了减少痛苦,创造快乐么?但是快乐和痛苦的关系一定此消彼长的么?一方达到最大可能的时候另一方的感觉再更真切么?想要达到"极乐",大概是要有做过"心死"的铺垫的。至少斯多葛学派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把生命中的痛苦降到最低的快捷方式是把快乐压缩。(有人认为其论述就是"贞洁的人是最快乐的",这就像学校面向学生的布告栏,这样的问题还是留给那些灵巧的人来判断吧。) 


 我们可以在两种可能中做选择,要么是短暂无痛苦中的最小可能的,或者是最大可能的,只有这样才能享受真正的欢愉。如果你选择前者,你只能收获和痛苦同等的快乐的程度。


 好在的是学问能在两个选择中做出平衡,我们尚不清楚是否学问通过让人更加冷静、沉着、克制的方式来阻挡人们享乐,但它能转变成最大的痛苦制造者!--这样可能反而会产生反作用力,使一个欢乐的星球闪闪发光的能力! 


 --《尼采文集》  


17、使用你的力量


我们自身的好恶常常会施加在别人身上产生有益或者有害的结果。所谓害处是指我们的力量让对方感到损伤,痛苦的感觉来的要比快乐更加真切,人们总是愿意追究痛苦的起因,对于快乐则重在当时的享受。对于益处,使我们要善于对待那些乐于依赖于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增强他们的力量,这也同时增进了我们的;或者要使他们懂得,这种优势是我们的力量的原故,这样他们才会更安于现状,并且与我们的力量之敌相互抗争。


牺牲不会改变我们行为善恶的行为价值,即便出于正义,比如殉道者为了教会,或者其他的我们所渴望的力量,都是一种牺牲。这些行善的牺牲会让觉得牺牲者是为了"真理",他们必须要保持这种优越,不让许多的"获得"溜掉,要在那些"缺乏真理"的人之上!尽管在我们行恶的时候很少能感受到快乐,这是行善者的特权--那是因为我们缺乏力量来表现,因而它会为自己,也为我们已有的力量带来了威胁,一些负面情绪使得我们个人的状态边的阴郁。只有那些对力量意识抱有怀疑又怀有渴望的人再更期盼力量--对于那些惯于被征服的人,这是种负担,并且觉得厌烦。


--《尼采文集》


18、有风度的生活


每个人适应自己的生活习惯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缓缓地,有些人喜欢突然地,或者更喜欢一些安全的、危险的,才更有勇气来增强个人的力量,这是要根据个人的性情才能决定的方式。高傲者对于轻而易举的战利品不屑一顾,他们真正在乎的是那些有顽强意志的人,只有遇到棘手的对象,他们才愿意全力以赴,这是他们向和自己实力相当者表达自己的谦恭殷勤的机会。因而对他们来说,恰当的表现机会之下任何的争斗,抗争都是值得的,荣耀的。


 这些有些骑士气质的人会习惯于表现一种谦恭有礼的风度,但对于那些并不怎么高贵也不妄想去征服的人来说,同情是最好的,不劳而获的专利品更是求之不得。但通常来说,同情是那些轻浮的女人的美德。 


 --《尼采文集》  


19、快乐源于知足


现在的很多人将"epicurean"误以为是简单的奢侈的"享乐主义者"或者是"快乐主义者",但其实根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崇尚的追求快乐的生活方式。


他所追求人生目标是追求一种叫做"满足"的奢侈。这个目标并不高:宅所有小小的花园,往来有四五宾朋,种上几颗无花果树,吃的上少许的奶酪。

这就是他所认为的奢侈了。


--《漂泊者及其影子》


20、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天的开始在你早上睁眼之后--怎样在今天为至少一个人带去至少一份的快乐。 无论这快乐再微小,花上一天的去完成它。


 有更多人愿意这样去做的时候,世界就会很快的被改变,这显然比念念有词的祈祷更加有效。 


 --《人性的,太人性的》 


21、不要将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你的欢笑妨碍到他人了么?


会不会他人的悲观或者不安?甚至侮辱到他们?


你所开心的又是否真的值得高兴呢?


你是不是把你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只为满足自己的狭隘自私的情感呢?


--《权力意志》


22、工作是立足之本


职业是生活的支柱,没有这个支柱,人就无法生存。工作既能让我们远离罪恶、无聊,又能给我们带来疲惫和相应的报酬。


--《人性的,太人性的》 


23、一起开始的旅程


有人陪伴着,微笑很美,即使沉默也很美。 共同生活,共同经历种种可能,一起流泪欢笑,分享生命中的时光。 我实在想不到比这更美的事了。 


 --《人性的,太人性的》


24、 从有趣到枯燥是掌握一门学问的途径


熟练掌握了外语的人反而没有那些初学者,还说不上几个句子的初学者享受到乐趣多。


学习的乐趣总是赋予那些尚处于入门状态的学习者。无论是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在刚开始的时候总能让人觉得趣味无穷。


这也是人们愿意去开始一门兴趣的原因,但是真正掌握一门学问的过程是必然的枯燥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克服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人性的,太人性的》


25、分享你的喜悦


带给别人欢笑本身就是件值得开心的事。 这件事无论多么小,在和他人分享的时候,总能让我们觉得充实又幸福。 


--《曙光》 


26、保持乐观


保持乐观是个聪明的选择。 有可能的话还可以乐观的再智慧些。 怀揣乐观面对一切, 这是人生最伟大的事。 


--《漂泊者及其影子》 


27、享受生活


你应该学会享受生活,享受当下,把你的视线从那些可悲的自怨自艾上移开。 家中一个人的抑郁就可能使得整个家庭都看起来闷闷不乐,聚会和工作的场所的情况也是这样。 所以尽可能的享受当下,去幸福的生活,尽情欢笑,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一瞬中,为自己也为他人。 


 --《快乐的知识》 


28、感知与精神成正比


哄笑是粗俗的娱乐,而真正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的人表露出的都微笑和喜悦。 这是因为他比精神粗鄙者更能觉察出生命中的真意,那些纤细的隐藏着的种种细节,都能让他喜悦。因为他的精神早已跟着人生一般细微又敏感了。 


--《漂泊者及其影子》 


https://zine.la/g_attachments/article/3623/17123623/b0f46d4ef77311e6817752540d79d783.jpg

图:《楚门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