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律之
王律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05
  • 关注人气:10,6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食为天

(2012-06-12 14:56:42)
标签:

杂谈

分类: 点滴•拾趣
  仍是《舌尖上的中国》。

  西方与东方对美食的看法,正如两者的哲学体系般泾渭分明。理性与人性至上的西方,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一天需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都已成习惯。所以,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但理智告诉人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对食材重新鲜,他们不懂得炒菜是什么东西,因为吃的多半是生冷的食物——生冷食材才最新鲜,即使要吃熟的,也只是烫一下,煎一下,或烤一下,这样的烹调不会入味,但却绝对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

  而东方是感性饮食,对饮食追求的是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意境具体化,恐怕仍是很难涵盖全面。而在与食材的关系上,不像西方对待食物或牲畜更多工具性、使用性的需求,东方人与食材间,就像与天地万物同样,天人合一,如敬天般敬食,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给心爱的人。

  影片里,香格里拉的藏民挖出松茸后,为了延续这一自然的馈赠,他们会把菌坑掩盖好,以免菌丝被破坏,这是藏民一直恪守的规矩;在吉林省西北部的查干湖捕鱼时,渔网的网眼都在6寸以上,保证小鱼可以轻松漏网,继续生长。这看起来像农耕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抵抗,但实际中国自古便是如此,“猎杀不绝”的古训让东北渔民可以世代以捕鱼为生,而且人与自然的互相赠予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和谐。最美好的食材,都来自于自然通灵般的互相馈赠。当然时代在发展,静静采摘松茸的藏民,因为外国的高价进口,更要早出晚归地奔波于山野间。不是为了自家餐桌,而是为了换取货币。其实中国的美食,大多物美价廉,挑逗着每段味蕾神经。只是全球化的今日,被外国美食者炒起了价格后,就与中国甚至那些产地的老百姓无缘了。虽然这也许符合市场规律,却未必和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东方文化的至高境界,永远是道。茶有茶道,棋有棋道。因为东方文化对待任何事物,都不是从属关系、掌控关系、支配关系;而是视每件事物为平等,探索它们与人类、天地、宇宙的关系,才有道,才有经,才有天人合一的基础。食物也如此。从采摘到料理,从烹饪到食用,东方人秉承的是虔诚之心,而不是享用之快。这才是我们千百年文化的脉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