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温情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传承 |
忙里偷闲,看了两集近日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国》。顿觉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心中的中国纪录片代表作了。对于能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让中国最火的不再是韩剧美剧偶像剧,而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纪录片,它必然就不再简单。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当我们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而大自然则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为对人类的回报和奖赏。”
这是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介绍语。对中国来说,食道即天道,饮食文化深入骨髓。如果说一个民族应对它生长环境的总成绩可谓之文明,那么这种文明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即是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下千年累积的一朝爆发,太容易感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没有闲暇停身思考、更不用说回头沉淀的社会。看看荞面饸饹油泼面、浙江黄酒酱菜金华火腿、云南大理乳扇,这些鲜活的食材菜谱,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和味蕾,更触碰到了人们内心尘封的记忆。在外国求学工作定居的人,有哪个没试过整日汉堡牛肉,忽然在一家小华人铺子中尝到微咸而甜的鸡蛋西红柿、皮黄肉白的白斩鸡时,没来由得就会鼻子酸楚的感觉?有些东西刻印在基因里,就是抹不掉的记忆。
这节目很感人。很通常能感动别人的,必先感动自己。相信每个《舌尖上的中国》的工作组成员,都对中华美食抱着颗虔诚之心,才能拍出如此清淡悠扬的场景。看着竹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听着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这是一部饮食的纪录片,又不仅是饮食。我很喜欢视角选得草根平实,而不是王宫盛宴、官府私房。不管欧美台湾,饮食节目都是明星上阵,炒八卦是主,炒菜是辅。而《舌尖上的中国》让平凡百姓做主角,普通食材做选题,一个细节一个食材,就能深挖到背后人与食物、人与社会的种种关系。用味蕾体会故事,生活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我想,对于国人来说,爱国不是一个多么空洞的主题,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些虚构的偶像、极端的例子、格式的说教,让人们爱上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有太多可爱之处,只要你能充分挖掘它们。即使只是一菜一餐,也可以如此充满细节与温情,让没有尝过小吃土产的孩子、曾经走街串巷的主妇、身在外国尝不到一顿正宗中餐的华人,都心生温暖,难道这还不够么?而对于世界来说,如何宣传中国的形象,其实思路大同小异。GDP、摩天楼、大企业,这些都是事实。但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精致,却更加有吸引力与亲和力。你会因经济需要一个国家,但会因文化爱上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