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林徽因文化 |
分类: 文化•传承 |
说到林徽因,似乎总要从感情说起。对于她的惊世美艳,她的才华睿智,她的一切其它,都不如一个名门建筑师、一个诗人、一个学界泰斗成就的传奇。世人眼里,成名女人身边的男人,与成功男人身后的女人一样,是最好的话题与参照系。不同的是,在男权社会,女人是男人的点缀,男人则是女人历史地位定格的标记。中国的女性都被藏在历史的黑洞中,这个黑洞就是她们的闺房。
她这个女人,占尽了世间的便宜。显赫出身注定不平凡,从徐志摩的诗歌里走出,嫁入声震海外的梁家。
何况她还很美。
http://s16/middle/61b47812t9b0893e8bdef&690
看过她许多照片,细瘦高挑,如娉婷百合。秀目长眉,皓齿削颔,就算说不上倾国之貌,也随意达到清丽绝俗。她常常在晚上写诗,点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酿制佳作。她自己对这身打扮满意:“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有哪个男的看了一眼,又没晕倒呢?
因为家世,十六岁,同龄女子深锁闺房时,她已随出国考察的父亲遍历欧洲,见识了偌大世界的风情。古人壮游,上塞北下江南,林徽因却是已看了彼时世界最奇妙的景象。给予她这条件的是家世,但家世无法让她会当凌绝顶,眼界和阅历才可以。
她开始是个美人之时,便已开始写诗——美妙的组合。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她的诗,无疑受徐志摩影响,轻灵风致,华丽盈泽。她的思想,也如文学家般的热情,灵感所至,激情四溢。她的学识见识,给文学配备了最好的搭档:哲学与审美。20岁妙龄,在北平为泰戈尔做翻译,出演《齐德拉》女主角,人艳如花,绝世风华。
于是她写诗,写小说、散文,受到北方文坛关注,当然还有著名的太太客厅。她不是脉络广博、可以邀到众多名流一聚的交际花,而是真正的沙龙之主,以倚马千言的才华、独到深邃的思想折服众人。思维敏捷,言辞如玉,意兴遄飞——明艳动人。
人们熟知的林徽因,是这样的女人,也多到此为止。因为这一段,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贵族女人,最风华正茂、最妖娆动人、最有故事的年代。
我从小看林徽因的书,从她小时看起。她的出生,成长,磨砺,别离。文学的成就、社交的光鲜,说不上是她生活的主旋律。她有才情的天赋,更有视为神圣事业而愿献身的建筑。她在西方接触这门中国从未有过正规教育的学科,与梁思成共同学习,蜜月欧洲游,都算学习西方建筑史之后的见习旅行。在朱启钤先生的私立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遍布全国无数的宫殿、庙宇、塔幢、园林,以建筑科学对它们结构的奥秘、造型布局的美学进行研究。如西方学者对欧洲古建筑精准记录测绘般,对中国古建筑透彻研究,梁思成最终出版注释明朝建筑天书《营造法式》。而朱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这个学社走访11省,190县市,绘测建筑群206组,建筑2738幢,图稿1898张,所有资料留给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她有足够科学家的缜密,而哲学家的思考、艺术家的激情又丝毫不缺。引用其子、梁从诫先生的话最真实可信: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一处半圯的古刹,常会给她以深邃的哲理和美感的启示,使她禁不住要创造出“建筑意”这么个“狂妄的”名词来和“诗情”、“画意”并列。
这是她的工作。
不止三十年代在北京衣食无忧、品尝建筑与文学之美;她与梁思成踏遍四方,风霜侵额鬓后,仍是美得惊人。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仍是二人学生时,直接奉之为神明“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容貌之美并不足以长驻,加上世代书香、见识才智、如花容颜才成为绝代风华。
民国女子,如宋家姐妹,如张爱玲陆小曼,如林徽因。那个时代古典尚未褪去,西风业已飘摇。价值观崩裂,价值观重塑。乱世,她们有的获得美貌,有的获得爱情,有的获得智慧,有的获得财富。但之中能成为传奇者,绝不会因为她们是所谓的名媛及无尽的社交韵事,而是因为她们作为一个人的追求。林徽因就像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份子,文艺与科学,人文与工程,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各领域都绝非修养,而是专业造诣,而又浪漫热烈地热爱着生活。
她因为美貌被世人记住,因为感情被社会记住,因为事业被历史记住。
哪个女子不想美丽动人,又有几个女子想透丽质如何天成。哪个女子不想拥有爱情,又有几个女子知道到底自己需要什么爱情。哪个女子不想被人赞叹,却又可曾想好被因何事赞叹议论。在她之前,成名的女人只有后妃或风尘名妓;在她之后,女人愈发沉重,少了韵味从容。我自幼尚古,现在留学西方,多少,受这些民国奇女子的影响。
恰逢一位长辈与我谈起林徽因的过往,教导我求学、处事、为人。特成此文,她的才情、追求、理想,景仰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