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民族杂谈 |
分类: 文化•传承 |
在美国,犹太人和华人算两大少数民族,所坚持信奉的东西,和美国主流的文化习俗都有不同,相比较来说,也是美国相对比较成功的两个民族。但整体一横向比较,华人最集中的领域是开餐馆,和做研究的助手、辅助工作、高屋建瓴下面的具体执行。虽然学术等领域华人也有惊人成就,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等取得世界一流成就;朱棣文先生、赵小兰女士等成为华裔内阁高官,但活跃在金融、投资、法律、文化、政治领域的犹太人,总体仍是比华人处于更高的生态社会地位。
而在东南亚,华人的经济、文化,甚至政治成就又远高于当地人。东南亚的工商业、金融业、娱乐业及各种上层领域,处处是华人的影子。
这不是人种之别。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有着相同血脉,都是古代闪米特人后裔。也不是制度之别,今日犹太人的掌控、东南亚对华人的又恨又怕,只是结构定型后的扩大化效应。不同民族对教育、价值观、人性的追求不同,一言以概之,是文化的差异,才使得在同一国家内,相同制度下,产生了不同的族群效果。经济自由、政治制度,背后是文化的血脉承袭。未来世界最大的冲突也许不再是资源、疆界,而是文化的冲突。
中国在崛起,是经济的崛起,是向西方的学习。GDP上升,国力上升,但在文化层面,世界是西方的胜利。我们的文化有弱点,历史2000年,始终是治乱循环的死结。如果通过学习能走出这模式,本身就是进步。我们的文化同样有亮点,即使如此的死结,即使2000年来重农轻商,让社会转型迟缓,我们仍然保存了中华文明,而没有让它像“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那样,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历经无数战争,但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把你同化融合,要么把你赶出中国。
在西方人的当代文明体系面前,砸碎重来的我们有些像蛮夷。这没什么不好,学习和追赶的过程中,这样的定位会让我们产生狂热的进取心、超越性的力量,高度开放,吸收一切有价值的的东西。文化在互相激荡中彼此激活,方能产生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学校时,美国教授于课上播放CCTV的《大国崛起》,让大家一起讨论学习。谈到崛起,总想到经济的扩张、制度的转型。其实这是一场文明的转型,文化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