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故居

标签:
朱家角故居杂谈 |
分类: 点滴•拾趣 |
http://s5/middle/61b47812t7ca907d27444&690
http://s13/middle/61b47812t7ca907f107dc&690
图片是朱家角,元旦探亲时顺手拍的。舅婆舅公在这里有一处临水的古式房子,我儿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未开发时的朱家角,人家尽枕河,往来皆舟楫。流水是江南繁华的脉源,看似无情却有情,浸润着每家每户的根基。水乡自古劳作收成可靠且有剩余,于是氤氲水气之上,飘散的味道是淡雅而不过分的享乐主义。
水是自然的,桥是文化的。朱家角最有名的算放生桥,五孔石拱,传说性潮和尚所建,寺里众僧常到这桥下放生。水乡中桥不可或缺,修桥者皆为善人,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桩功德。走过桥,就走过一段故事。渡桥即是渡人生,坎坷转折中不乏通途。人从桥上走,水在桥下流,踏上桥,碧波留在脚下,眼前已是红尘。
身心两安之处才为家。走在巷里,并非喜欢它的老旧衰朽,而是于砖缝窗棂中感受到的知足与恬淡。现在拆迁扩道了,极度现代化却倾轧了属于水乡的真实。贴着砖瓦行走,才能感知这种诗意的栖居方式。
幼时颇为自在,尚小的我自然不去操心生计,为生活冗余所累。每日就在阁楼里,伴着月洞床、青纱帐读书。倦了扒窗子向外看时,月夜江眠。但桨声灯影,摇橹渔火,仍自不息。屋内混不知世道的我注视着水、桥、巷、宅融成的人间烟火,那扇窗,似乎就是飘渺与现实的隔板。
长大后,小时在屋内读的书,已俱用之于窗外世界。再回阁楼,曾经自己的房间却依旧飘渺。现在开始习惯背负先人心血前行,但坐回纱帐内,又可以毫不生疏地聆听那些伟大灵魂的自言自语。老居里锁住了舅婆舅公半个世纪的沧桑,水乡成为文化古镇前的宁静,和我儿时最美的记忆——不论已是否长大。
对出世心入世行的人来说,有一个灵魂凭依之地,算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