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itc.cn/photo/oguXV9ZLetN
轰轰烈烈宣传乞丐给灾区捐款,不吝誉词歌颂乞丐捐款“感动中国”,媒体惯弄的这“苦情”宣传,真让人大惑不解!无比反胃!
芦山地震来了。捐款浪潮来了。乞丐捐款的报道也来了。
“亚心网”乐滋滋地报道:乌鲁木齐慈善总会在红山体育馆设立的捐款点迎来特殊捐款者,一名以乞讨为生的男子捐出了乞讨两个月所得1003元。
回忆起这一幕,乌鲁木齐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唐知难很激动,“10点左右,我们刚支好帐篷,正要摆桌子,一名长头发、衣衫破旧的男子走过来,说要捐款。”
这名男子把手中的布袋子放在桌上,从里面拿出一沓一毛、五毛、一块的钱。“他说这些钱是他乞讨两个月,一点点攒下来的。”唐知难说,男子40多岁,个子不高,腿脚不是很灵便。
嫌一沓一沓拿钱慢,男子把布袋里的钱一股脑倒在了桌子上,等工作人员清点。经清点,共计1003元。“他说这是他所有的钱了。”唐知难说。
“他的举动让我们特别感动。”另一位工作人员说,在他们的再三追问下,男子才告诉他们,他是四川西昌人,来乌鲁木齐好几年了,平时以乞讨为生。
记者下足工夫,通过工作人员所拍照片比对发现,这并不是该男子第一次捐款,今年3月11日报道了8岁昌吉女孩欢欢患白血病的事后,他就曾给欢欢捐了200元。
于是,一篇完美的新闻稿形成了:记者通过了解,此“义丐”之前就道德高尚。记者笔下记录了乞丐现场留下的感人语录:“以前都是别人帮我,这次我也帮一下别人,为家乡人做点事。”——记者的手法也显然非常娴熟,升华了乞丐捐款的伟大意义!
乌鲁木齐慈善总会如此得意地披露,媒体记者如此兴奋地报道,是张扬他们募捐的丰功伟绩,还是号召乞丐们也一律效仿?
为了使报道更具吸引眼球的效果,媒体锲而不舍,追根寻源,翻腾出捐款乞丐的家底,姓名、祖籍、年龄、行止.......真恨不得连这乞丐的星座、血型也挖掘出来!这值得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在这时被大张旗鼓地“关注”了一下子,这就是媒体的良知么?
这苦情捐款的事例,似乎成了媒体每逢天灾就被大肆渲染规定动作。
5年前的汶川地震,一个叫龚忠诚的残疾乞丐,前后四次把讨要到的185元钱,投进了捐款箱。他捐款的几张照片在网上被疯狂传播,他被称作“史上最感人的乞丐”,各类媒体好好地热闹了一番。
看了这类刻意的报道,我却有一种五味杂陈的苦涩感觉。
5年前汶川震后,企业家王石曾经提出“适度慈善”的观点,提示万科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进行可持续慈善而不成为负担,毕竟我们是“多难之邦”。——当时王石被舆论骂的狗血淋头,甚至被起了“王十元”的绰号。王石随后做了无条件道歉,但不做任何解释。
5年后,在腾讯网专题,王石的话被再次翻出来,支持率竟高达96%!
连自己也难以果腹的乞丐、捡破烂的、拉板车的,都被视为应当解囊助人的群体,这是在宣扬正能量还在为“逼捐”造势?
连这类人群都不顾死活地捐了,别人为什么不捐?这时,善心被逼得变味儿了!
机关单位规定捐款数目,企业直接从工资里扣钱,幼儿园小朋友也捐些压岁钱.........这难道是自愿献的“爱心”么?
捐还是要捐的,但是这样的捐法,这样的劝捐法,很多人心里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