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张白条背后隐藏着什么?

(2012-08-19 19:21:05)
标签:

农民

白条

十一年

悲、喜、怒、忧

分类: 世相辣评

          http://stock.591hx.com/images/hnimg/201208/19/99/13584810381473487819.jpg

 

 

 

         “粮食收购不许打白条”,这喊得震天响的口号,几乎成了国家有关部门年年重复讲,季季发文件的固定声音。

           可惜,白条依然顽强地风光地畅行无阻行走在神州大地上。

                  2001年8月13日,河南孟津县横水镇村民杨安乐将62245公斤玉米卖给孟津县小浪底镇粮管所,当时按1.2元每公斤的价格计算,总价值74694元。当时该所以无钱为由,为杨安乐开具了收购凭证并加盖了公章,表示以后再结算。谁知这粮食欠款一拖至今,就是十一年,杨家一直讨要却无结果。如今身患脑血管瘤的杨安乐生命垂危,急需进行手术,仅手术费就得20多万,杨家却无钱支付这巨额的医疗费用。

              十一年,一个抗日战争再加一个解放战争的时间,日本鬼子被赶跑了,国民党反动派被打垮了。

              十一年,一个农民竟拿不回自己卖粮的款!他手里仅仅攥着一张粮管所打的白条子!他竟连《卖炭翁》里的老翁也不如!老翁好歹立即见到了挂在牛头上的“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现货!

             十一年,那卖粮款存到银行里,利息也该有几万元了!

       十一年,粮管所换了好几任所长,每一任所长都告诉他们“找前任要去”,无奈只得找到孟津县粮食局,粮食局的人却告诉她“这件事账目找不到了,无法偿还你的卖粮钱”。这回答,岂不是明火执仗的打劫嘴脸!

         这真比那“手把文书口称敕”的“黄衣使者白衫儿”还无赖,竟懒得装装样子唬一下粮农!当媒体曝光,各方关注后,一场更令人心寒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请看记者的描述)

          为什么杨安乐卖粮欠款一事迟迟得不到解决?

         孟津县粮食姚局长说,孟津县粮食系统正在改制,现在确实没办法筹到钱还给他们,杨安乐家的情况他们也有所了解,确实很困难。

     “因为我们没有账目,没办法直接处理,建议他们通过法律程序认定,我们会尽快偿还。”

    “而且现在粮食局正处在资产处置阶段,改制资金到位,才能偿还粮食欠款。”姚龙海局长告诉记者,粮食局也了解到杨安乐目前的状况,如果他们确实急需资金的话,粮食局可以通过救助方式提供一部分资金。

          够了!这就是欠了农民十一年款的官方说法!

      一是,“确实没办法筹到钱还给他们”。国家年年在粮食收购季前,就早早地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收购,那钱十一年都干什么用了?

         二是,“建议他们通过法律程序认定”。这近乎赖皮式的回答,能不令人气愤!难道粮管所加盖公章的收据,竟不受法律保护了?莫非今后这里的农民卖粮还要经过法院这个门坎儿?

       三是,“粮食局可以通过救助方式提供一部分资金”。这局长大人冒出来的这馊主意,实在叫人笑掉大牙!不为十一年的渎职羞愧检讨,倒想充个救民于水火的大侠!赚个为人民服务的名声!欠了百姓十一年的债十一年的情,还想要百姓作感激涕零状!

         幸好,今年8月18日,媒体曝光此事,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做出批示,要求河南省粮食局立即派员查证核实情况,严肃处理有关问题,坚决杜绝“打白条”等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好售粮农民利益。

      河南省粮食局立即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并于当日上午派出调查组赶赴孟津县调查,经河南省粮食局、洛阳市粮食局和孟津县委、县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核查,媒体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

    河南省粮食局按照国家粮食局的要求,督促当地政府和粮食企业已于8月18日当晚将所欠粮款及利息全部送到当事人杨安乐、韩菊红夫妇手中。    

       看了这结果,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如果不是媒体曝光,如果不是上层批示,这十一年的旧账能了得如此雷厉风行么?但总算解决了!可喜。

       可是再一深究,莫非农民人人卖粮都要拿着白条耗多年时光,惊动众多媒体,劳驾部、省、市、县各级官员,才能兑现“一手粮,一手钱,不打白条”的简单事么?可忧。

        据报道,有关人员“登门慰问,说明实情,诚恳道歉,当事人表示满意。”还有报道说十一年前经手此事,打了这张白条的负责人2002年已经下落不明!

          看了这报道,一则以悲一则以怒——“当事人表示满意”,亏记者想得出来的描述!我倒看读出了可怜无奈农民的悲情!这白条的始作俑者,如今说“下落不明”,连个充当“临时工”顶缸的人也没有了!一场违反国家政策,坑农害农的事件,大约要不了了之了!一干负有责任的大小官儿、相关人士,大约桃花依旧笑春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