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捐巨款教谁丢脸?
张忠泉老人签捐献协议
江苏盐城,一个常年捡拾破烂的82岁老人张忠泉,4月13日做出了惊人之举:将自己多年主要靠捡破烂积蓄的10万元巨款,统统捐给盐城慈善总会。此事一出,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各大媒体连篇累牍,赞美有加;社会各界不遗余力,褒扬不已。
早在1963年春节,只有十几元工资的他,就一次捐献出20元。从此,一发不可收,半世纪以来已捐款数百次,这次,又来了个“裸捐”。
老人常以“学雷锋”的匿名捐献,几十年如一日,不知倦怠,甚至在遭人非议,妻离女散的情况下,依然“痴心不改”,颇有感天动地之处。然而,在一片赞扬声中,我却感到有点儿苦涩,有点儿心疼。人间亲情温馨,世上友情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切,才会构筑了社会的和谐与欢乐, 老人何以如此行事呢?
半个世纪来,老人行善成“痴”,甚至影响到了自己家庭的生活,让妻子和女儿很是不满,相继离他而去。4月13日捐款当天,记者问及老人的家庭,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句:“妻子离了,女儿不认我了。”
媒体抓住这个“妻离女散”这一大“亮点”,拼命地渲染,什么“痴心不改”,什么“以‘傻'为乐”。记者们又深挖细搜,拎出了老人“每天伙食不超过2元”,“夏天,床上只铺一张塑料纸,连席子也没有”,“穿的衣服、鞋、袜都是捡来的”等等等等感染力十足的催人泪下的细节。
看到这些,我不禁一阵阵寒噤。老人舍掉夫妻情,断了父女恩,甘当苦行僧,冒家毁情绝的悖理,行捐献助人的慈善,不知该赞美那执着,还是纠结那不解。我只得纠结其中的不解去了!俗语有言:“出门远烧香,何如在家尽孝悌”,让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让一个耄耋老人,去承载传播社会美德,这代价也太大了。要是冷冷的指责老人,我觉得于心不忍;硬让我去歌之颂之,我觉得于心不安。
“
蚁负一粒,象负千斤”,这个被宣传得沸沸扬扬,这个被宣扬得颠颠倒倒的老人,实在不该再极力张扬,实在不该再鼓动别人效仿。助人为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下被冷落了许多,也缺失了许多,但想用这般苦涩、这等极端的例子,去挽回已渐行渐远的东西,只怕是弊大利少的徒劳。有网友直言:“82岁拾荒老人捐款10万元让谁汗颜”?我更要问,是想借此唤醒那些腰缠万贯的富人去行慈善之事呢,还是想触动那些贪欲无度的赃官来个良心发现?这近乎玩笑的颜面,丢定了,但他们的汗却必定没有一点儿。
网友又责问:“不顾老人妻离女散,卖力宣传拾荒老人捐款之举,谁该更汗颜”?反正我弄不明白,是为了媒体的“看点”?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为了掩饰多年教育的偏差和失误?为了营造处处有美德的氛围?为了遮盖社会保障机制的脆弱?为了给盐城官员培养了如此动人典型?早在1996年,张忠泉之举就被盐城市评为“盐城十佳文明新事”,现在又被众多媒体喋喋不休呱噪不已,到底为什么呢?这个答案应该有。可以有。
别折腾了,别闹腾了。让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安安生生地度度晚年,也享一享他慈善了几十年的回报吧!也弥补一点儿“痴善”了几十年,妻离女散不太善的遗憾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