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2013-03-16 01:36:21)
标签:
健康 |
摘自博主新著《健康从儿时抓起》
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会多病减寿。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应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的运化有赖于胃阳的动力,胃的受纳有赖于脾阴的资助,而且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纳运过程。脾恶湿故多湿证,胃恶燥故多燥证,临床常见脾虚湿困、胃阴不足者。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养孩子重在养脾胃,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放在首位。孩子吃饭的问题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关键在于没有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对宝宝的发育至关重要。
宝宝的吃饭问题,是困扰许多父母的共同烦恼。如何让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实例一:8个月的宝宝不爱辅食光吃母乳。
实例二:宝宝不肯在儿童餐桌上用餐,用餐时到处爬,到处走,大人要追着喂食。
实例三:宝宝在儿童餐桌上用餐,但是,用餐的环境必须是鸦雀无声的,否则,就会干扰宝宝用餐。
实例四:宝宝必须一边玩玩具一边用餐,否则,就不吃。
实例五:孩子正餐不好好吃,零食却吃一大堆。
实例六:辅食口味过杂但是分量很少。
以上情况就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宝宝不良的用餐习惯。
实例一:全母乳喂养的部分宝宝过分依赖母乳。经常喜欢用小手抚摸妈妈的乳房,妈妈因为担心孩子饿着了,不停地哺乳又无法掌握宝宝吃奶的奶量,结果一,让孩子更加依赖母乳(甚至需要含着妈妈的乳头才可以安静入睡),在应该添加辅食的时候对辅食提不起兴趣。结果二,孩子不停地吃奶,无饥饿感,这时候很难接受辅食。解决方法:宝宝到了应该添加辅食的年龄却因为对母乳过分依赖而不吃辅食,妈妈应该考虑断奶啦。断奶对于全母乳喂养的宝宝和妈妈是一件非常痛苦和辛苦的事情,但是,势在必行。也许断奶第一天,宝宝什么都不吃,妈妈和宝宝抱头痛哭,不达,第二天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宝宝很快明白不能再依赖母乳,逐渐接受不同口味的辅食。
实例二:相当多的父母有过追着宝宝喂食的经历。培养良好的饮食用餐习惯需要从小做起。解决方法:在用餐方面,需要固定座位和时间。这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非常重要的一步。父母应该明确地向宝宝表示,只有在餐椅上或餐桌旁(如果没有餐桌,要选定固定的位置),才给东西吃,当宝宝逐渐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慢慢改掉四处乱爬乱跑乱走吃饭的习惯。对于宝宝来讲,吃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补充身体必需的营养,还可以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餐桌应该是宝宝的乐园而不是宝宝和父母的战场,只要是引导得当,宝宝会喜欢在餐桌上吃饭的。
实例三: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让宝宝多吃些,总是绞尽脑汁连哄带骗让宝宝吃饭。只要是宝宝肯多吃一些,大人做什么都行。殊不知,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现实生活中,让宝宝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吃饭是不可能的。宝宝在家里用餐时,家人也许可以尽可能地迁就,但是,日后,宝宝上了幼儿园怎么办?和别人一起用餐又怎么办呢?解决方法:父母不应该一味没有原则地迁就孩子,相反,应该努力培养孩子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这样孩子即便是在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可以能吃能睡,孩子的生存能力也会相对强一些。
实例四:为了提高孩子吃饭的兴趣,让孩子边吃半玩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的喂食方法只会分散孩子吃饭的注意力,孩子吃饭三心两意,一顿饭下来,1个把小时,父母是身心疲惫,孩子吃的都是冷饭冷菜。解决方法:培养宝宝专注的精神。将宝宝的玩具拿走,正确引导宝宝,先认真吃饭,然后再玩玩具。
实例五:完全禁止宝宝吃零食可能会起反效果,这样只会让宝宝自己偷偷吃。解决方法:父母可以制定比较适合自己宝宝的饮食表,定时定量喂食。两餐之间不可有过多的点心和零食,尤其是吃饭半小时之前不可吃零食。宝宝在用餐时有了饥饿感自然而然就会积极认真地吃饭。
实例六:为了让宝宝营养均衡搭配和养成不挑食的习惯,父母提供多种辅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认为没有必要一餐提供过多种不同口味辅食,所谓过犹不及。日久天长,宝宝反而容易养成挑食浪费的习惯。一餐提供过多口味的辅食,就好比一个人吃饭点七八碟菜,没有必要也是很浪费的,不仅仅如此,宝宝的消化能力有限,东西吃杂了反而容易消化不良。解决方法:可以每天添加多种辅食,分几次喂食,一次不要超过3种口味。
此外,宝宝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宝宝有足够表达能力的时候,允许宝宝在用餐时正确表达自己的用餐意愿。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还有吃多少。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父母理应尽量满足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宝宝服从父母的安排。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觉得父母也不要过分强调节约而完全忽略了宝宝的意愿。吃饱了,就不要勉强了。否则,久而久之,宝宝习惯了服从父母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还会对吃饭产生厌恶感和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试问,这样宝宝又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概上所述,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以下几点:
⑴注意饮食卫生。俗话说“病从口入”,许多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大部分是因不部分是因不注意饮食卫生引起的。因此应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和不新鲜的食品。
⑵按时进餐。胃排空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1~2个月的小婴儿吃母乳,一般每隔2~3小时吃1次,以后随着胃容量逐渐增大,每次哺乳量增多,胃排空时间逐渐延长,到4~5个月时就会自然地形成3~4小时哺乳1次的习惯。5~6个月后随着辅食的添加,饮食也从流质过滤到半流质、固体食品,胃排空的时间也逐渐延长。1~2岁时每日可安排进食5次,2岁后可逐渐过度到一日3次主餐,另外定时加餐。每日如此,可使进食前胃已排空,有饥饿感,食欲好,食物消化吸收也好。
⑶定位进餐。从5~6个月开始添饭菜时起,每次都让孩子坐在固定的场所和座位上,并让孩子使用独自的小碗、小勺、杯子等餐具。孩子每次坐下后,看到这些餐具便通过条件反射知道该吃东西了,就会有口唇吸吮及唾液的分泌,让孩子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⑷思想集中,心情愉快。训练孩子吃饭时要专心,不要在吃饭时跟孩子谈论与吃饭无关的话题,更不要开着电视吃饭。有的家长常在饭前或吃饭时进行批评教育,这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吃饭时孩子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⑸不偏食、不挑食。从5~6个月添饭菜时就要注意,给孩子吃的食品不要过于单一,宜多样化。1~2岁孩子的主食中,米、面、杂粮都应该有,辅食也不能只吃蛋、肉、鱼,而忽视蔬菜、水果。否则养成偏食、挑食的习惯,再想改就比较困难了。
⑹吃零食方法要得当。不要在饭前吃零食,特别是糖果,即使吃得很少,也会影响食欲。
也有人提出,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六宜
宜早。人体经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进些饮食,精神才能振作,故早餐宜早。
宜缓。吃饭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狼吞虎咽,会增加胃的负担。
宜少。人体需要的营养虽然来自饮食,但饮食过量也会损伤胃肠等消化器官。
宜淡。饮食五味不可偏亢,多吃淡味,于健康大有好处。
宜暖。胃喜暖而恶寒。饮食宜温,生冷宜少,这有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宜软。坚硬之物,最难消化,而半熟之肉,更能伤胃,尤其是胃弱年高之人,极易因此患病。所以煮饮烹食须熟烂方食。
所以,有人提出,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以下几点:
⑴
⑵站着吃饭。
⑶吃饭说话。
⑷喜吃苦食。
⑸营养均衡。
⑹心情舒畅。
⑺细嚼慢咽。
⑻少吃多餐。
值得强调的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由于天有日月星辰之推移,时有寒暑昼夜之更替,地有东西南北之分布,人有性别、年龄、体质之不同,因而,健康的饮食习惯,还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⑴因人制宜。如公鸡、猪头肉等对一般人而言是有其补尝作用的,但素患肝阳头痛头风者则不可服食,服用可诱发宿疾;又如有个别特异素质的人,食海腥及鱼、虾、蟹等可出现过敏反应,诱发荨麻疹、哮喘等病。
不过,对于为同年龄层次的人的保健,补养却有一些相同的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少儿与成人比在生理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少儿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尚未成熟与完善,属于稚阴稚阳,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易于出现热症、阳症,处于生长期需较多的营养物质,且小儿脾胃不足,过食生冷、油腻之品极易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小儿的饮食少温补,而应多样化,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且尤其应注意时时呵护脾胃,以补后天之本。
即使少儿,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对于那些智力超常的儿童,好思,多思,“思伤脾”,也就是说,聪明儿童脾胃相对而言容易受到伤害,容易湿邪困脾,进而挑食、厌食,甚至出现抽动秽语症,一旦发现,应立即用中药调理,健脾去湿,化痰止痉。
⑵因地制宜。《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之域为鱼盐之地,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其发病“皆为肿疡”。说明食疗必须因地制宜。如冬季食补时,北方气候多严寒,食疗品可选用一些大温大热之品,如羊内、狗肉等;而南方气候稍温和,食疗品则宜选用甘温清补之品,如猪肉、鸡、鸭、鱼等,大温大热之羊肉、狗肉则不可多服,多服则助热动血。又如长期水上作业之人或在海边居住者,多湿邪内侵,食疗时必须佐以健脾燥湿之中药,方可达到食疗的目的;而长期高空作业或居于重庆、武汉、南京等“火炉”者,多燥邪相干,食疗时须多用清宣凉润之品,如银耳、冰糖、雪梨、鳖、龟等。
⑶因时制宜。中医认为,“不知食宜,不足以生”。这句话指出了只有饮食得当,才能起到良好作用。四时之气各异,饮食亦宜有别,以顺应四时,和合阴阳。否则,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而导致人体阴阳紊乱。《千金食治·序论》云:“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臛、酥油之属。”又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说明古人食疗即注重因时制宜。春三月,人体肝气当令,所以饮食宜减酸益甘,以免肝气生发太过,特别是素体肝阳偏亢者,春季最易复发,故除了注意饮食调节外,最好以药膳预防,可用甘味食物养脾气。
新书预订
健康三部曲:杨仲明
《精神病可以治愈(第二版)》
《健康从儿时抓起》
《青春期成长危机》
此书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杨仲明教授携养生心理学传人杨桦合著健康三部曲──《精神病可以治愈(第二版)》、《健康从儿时抓起》、《青春期成长危机》,将由国内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即日开始预订。凡需健康三部曲者,速与武汉安心园心理咨询部联系。
联系电话:027──8754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