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
文娟与黄晓毕业于武汉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两人携手南下深圳,共图发展。文娟是学文秘的,文笔不错,又善言辞,再加上长得有几份姿色,很快被一家公司的老总看中,试用期每月工资3000。黄晓就没有那么走运,虽说他是搞计算机软件的,业务水平也不错,但由于他性格内向,书生气十足,一连应聘几家都被婉言拒绝了,最后,进了一家工司,月薪只有800,黄晓也干了,目的是为了能在深圳立足。一年后,黄晓终于进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很快成了公司的业务尖子,年薪十万。五年后,黄晓与文娟在深圳买了房子,结了婚。
当他俩私下庆幸第一个五年奋斗的成功,图谋第二个五年有着更大发展的时候,不幸黄晓精神失常了。最初发现是性功能出现了问题,即出现了早泄现象,黄晓顿时神情沮丧,文娟宽慰道:“这或许是由于压力过大所致,只要把压力放下来,一切都会恢复的,不用沮丧。”
把压力放下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黄晓不但没把压力放下来,反倒是压力愈来愈大。数月后的一天早上,黄晓到公司上班,在公司出现癔症性昏厥:即突然倒地,全身强直,双手握拳,四肢抽动,双眼紧闭,呼之不应。公司立马派人把他送到医院,最后转到精神科住院治疗。
黄晓与其他癔症病人类似的发作不同,发作停止后,他意识依旧不清,胡言乱语,并伴有幻听、幻觉等症状,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这一诊断结果,对文娟和黄晓这对年轻的夫妇来说,无疑是十分残酷的。因为按照当今世界精神病学界的结论,精神病是不能治愈的。也就是说,黄晓将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去从事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也就意味着不能适应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深圳工作。靠文娟一人工作,他们还能在深圳生存吗?如今,在任何一个家庭如若出现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那无疑都将是一场大灾难!文娟事后告诉我,令她感到惊奇的是,他当时没有这种恐慌。也许是因为此前她看过我写的一本书,名叫《养生与心理疗法》,她坚信只要找到我,黄晓就有救了。而且也巧得很,当她需要找到我的时候,她很顺利地从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洪兆敏编辑那里,打听到了我的联系电话。
黄晓在精神科住院治疗了一个月,文娟就给他办了出院手续,并带他来到武汉,接受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按文娟原本计划,在武汉只呆三天,而后把黄晓送回湖北老家继续通过电话接受后期预防治疗,但由于黄晓表现出神经过于敏感,即无论是谁,只要碰到他的手臂或背部,他都会出现神经性抽慉,这只有通过爱抚疗法,增强他机体的抗敏感性方可奏效。我便建议他们在武汉住了七天,在服用中药的同时,接受爱抚疗法。据我的助手说,第一天给黄晓进行爱抚疗法,当抚摸他的小腹时,他抑制不住遗精了。第七天再给他做爱抚,再抚摸他的小腹时,他感觉到的只是舒服、轻松,机体的抗敏感性明显地增强。第八天返回老家,继续服用中药。大约二十天,黄晓逐渐戒除所服用的抗精神病类药物,情绪完全恢复正常。再用中药调理几日,黄晓便回到深圳公司上班。一年过去了,黄晓的精神状态很好。
精神病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接受后期预防治疗,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
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是依据养生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既病防变,帮助精神病患者逐步摆脱对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依赖,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律,促使患者向良性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健康的目的。
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病院治疗,出院时,患者及其家属最担心的是精神病的症状是否再度复发。于是,他们向精神病院的医生请教,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要坚持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又问,抗精神病类药要服多久?得到的回答是不同的,有的说要坚持服用3年,有的说要坚持5年,还有的说要坚持服用一辈子。这些回答都是信口敷衍了事,而无科学依据。事实上,对于青少年患者,即使是坚持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也难免不复发。北京有一名中学生,1987年10月精神病初发,两年里连续4次住院,1990年初来武汉接受后住院治疗,两个月后病愈返京。从此以后,既没有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也没有再复发。还有,某地一女患者,21岁发病,第一年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了3个月,出院后坚持服药,
只能维持半年;第三年犯病住院治疗,出院后时间最长也维持不到一个月,出了进,进了出,几年就没有治好过。其母哀求医生,救救孩子,得到的答复却是残酷的:“谁叫你的孩子得的是这种病呢?精神病是治不好的,就是把你的姑娘送到美国去,也只能是这个结果。”而后,其父母带着患者来武汉接受治疗后期预防治疗,3个月后痊愈返家。8年过去了,这个女孩子已经结了婚,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很幸福。
精神病患者要想不再犯病,和其他正常人一样愉快的生活,就必须及早地接受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后期预防治疗的最佳对象是那些患精神病年限不长,连续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不超过3年的患者。这些病人大都经过一次或多次在精神病院里住院治疗,有的精神病症状得到缓和或抑制,有的只是部分症状得到缓和或抑制,有的治疗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惟一进步的是不再抗拒治疗。后期预防治疗的手段是根据养生心理学的理论,把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做到形神合养,法于阴阳,以期形健神旺,病去心悦。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发现氯丙嗪可以消除精神病人头脑中的妄想与幻觉以来,时至今日,精神病的治疗仍以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为主。但这类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不近人意,对相当一部分病人来说是无效或效果不佳。这类药物使用的最大缺陷是,治疗只能针对病症而不是针对病因,药物选择、疗效预测和剂量调节仍须凭借经验。由此,因药物选择不当而导致休克乃至死亡的现象在全世界各精神病院都屡屡发生。此外,即使是那些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能够暂时抑制妄想和幻觉的病人,长期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也是十分有害的,待到再次出现妄想和幻觉时,为了抑制症状就必须加大药物的剂量,长此以往,有一天即使让患者服用最大剂量也会没有效果的。
精神病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精神病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精神病大多初发于青春期。养生心理学认为,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易犯精神病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先天生性敏感,主要由于先天肾阴不足所致。这类孩子与同龄人相比,一是比较聪明,二是性自觉较早,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后天因素比较复杂,但主要是缺乏性冲动的表达与抑制的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以致忧思成患,孤独成疾。如果治疗是通过抑制患者的性冲动来达到抑制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的话,那么这种治疗在力图达到目的时,首先就扼杀了患者生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试图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来控制精神病症状不再复发,是很不明智的。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是通过调和患者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提高患者的自律能力,并促使患者的敏感性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即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与创造,而克服其不利的一面,使他们不受环境与机体变化的伤害。因此,后期预防治疗不仅可以使患者不再受疾病之害,还可以促使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健康的发展。
当然,当患者处于精神崩溃、讳疾忌医、抗拒治疗,并对自身或他人存在伤害的危险时,强行将患者送进精神病院,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出院后,无论其精神病症状是否被抑制或缓和,都应及时接受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对于那些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疗效显著的患者,接受后期预防治疗也刻不容缓。因为单独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只能抑制精神病症状,并不能治愈患者的情绪问题,也不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冲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而患者的情绪问题、心理冲突与心理压力,随时都有可能使患者再度犯病,对于青少年患者尤为如此。
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超过
<="" p="">
![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 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
3年以上的患者,情况就要复杂一些。因为大剂量连续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3年可能就是一个界线,超过了3年,病人受到来自药物自身和环境的伤害,可能是成几何级数增加的。3年之内虽有伤害,但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当然,超过了3年之后伤害也会因人而异。
2005年7月下旬,我收到一封我曾经治愈过的病人的来信,她在信中写道:
杨教授:
您好!
向您报喜,我于7月3日凌晨2点48分生下一健康男孩,重6.8斤,现在已有16天了,一切都很好!
杨教授,我真心感谢您。是您让我重新拥有了一切。真的,要是没有遇见您,我不知今天会怎样?孩子也很好,是他让我对生活重新充满了信心,不管前方有多少风雨,我信心十足!谢谢您,杨教授我真心的感谢您!
今天就给您寄张照片过去。再过些天,等孩子大些了,他会更可爱,到时再给您寄张照片。今天他真好睡,我说他像个小睡虫,怎么也不醒,真羡慕他!
好!祝一切都好!谢谢!
沈玲
2005年7月19日
2004年春,沈玲找到我,希望能接受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逐步戒掉所服用的西药,恢复健康,过一个完全正常人的生活。时至当时,沈玲已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16年了。据患者自述,16年前,她17岁,正上高二,突然间喜笑异常,终日兴奋,对什么事情都感到特别高兴,喜言笑,爱唱歌,联想丰富,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一连数日不眠,精力却异常充沛,整日忙碌不停,爱管闲事,不知疲劳却往往做事有头无尾,完全丧失学习能力。此时,病人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喜好接近异性,与人过分亲密,好化妆,好花钱,失去正常的社会控制能力。后被送进精神病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躁狂症。16年来,先后住过三次精神病院。但结婚以后,数年未发,却因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月经不正常,结婚近十年,却无身孕。
沈玲求医于我就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正常的女人,希望能有自己的孩子。病人的欲求我能理解,但因病人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已超过了十年,接受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能否完全戒除所服用的西药,恢复正常,的确没有十分把握。我将实情告之病人及其家属,病人及其家属仍强烈要求一试。结果,服用中药一月有余,便戒除了所服用的西药,完全恢复正常,接着服用养生茶近半年,沈玲便怀上了自己的孩子。其后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不过,我还要重申,对于大剂量连续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超过3年以上的患者,接受精神病后期预防治疗,对预后的结果,我的确没有十分的把握。能像沈玲一样的,毕竟是少数。因为抗精神病类药物均属于精神剂,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毒品。由于是用于精神病治疗,所以人称“合法毒品”。众所周知,对于那些心理素质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人,我们都奉劝他们远离毒品,因为一旦吸毒,染上了毒瘾,要戒除它实属不易。而对于心理素质比较差的精神病患者,大剂量吸毒超过3年,要完全戒除它,难度就更大。英国伦敦莫兹利医院的临床药理学教授马尔科姆•雷德博士深信,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戒除症候比海洛因戒除症候更为严重得多。他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博主联系方法
电子邮箱:1679265296@qq.com
联系电话:027——8754109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