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孤独症的治疗
(2011-04-05 06:05:48)
标签:
健康 |
献给“世界孤独症日”的礼物
《拯救自闭的智慧》节选连载
青春期孤独症的治疗
青春期孤独症患者害怕别人,经常抱怨说自己没有朋友,也没有跟他合群的人,甚至陷入一种与世隔绝的境地。孤独症患者之所以陷入与世隔绝的封闭的境地,一是由于患者对他人的接近怀有强烈的警戒和恐惧,二是由于原来具有的内向性格以及与现实不相吻合的高度的自尊心。
具体说来,孤独症的起因与患者童年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有关。有一位患者回顾其早年生活环境对其成长的影响写道——
……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从出生一直到五岁都没有人招呼。爸爸在城里当工人,家里只有妈妈和我,而妈妈又特要强,成天在地里忙,除了吃饭就把我一个人锁在屋子里。当时的我也是混混沌沌的,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而不是忘记在那时我都做了些什么。我长得并不丑,但是却不招人喜欢,原因是我很怕见到人,不管是谁,即令是熟悉的人我也怕。我好像不聪明,一直混混沌沌,还记得妈妈说起,到我五岁时还不会数数,总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而旁边比我小二岁半的弟弟却能学着从一数到十。
五岁后,妈妈带着我们进了城,她也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不到七岁就上了学,从未接触过外面小孩子的我,一下子面对学校数百张陌生的面孔,紧张得不知所措,进而只是麻木。我很顺从,也很听话,从不逾规。上课老师提问时,尽管我会回答,我也不会举手,因为我想,我是个乡里伢,在这城里小学我是个借读生,比别人矮一等。其实我还是很怕人,我从来不与人打架,幸运的是也没有人打我,因为我不招惹是非。我就像一个机器人,没有自己的意识,任意听人摆布。我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我该怎么做,反正别人都为我安排好了。我当时确实是混混沌沌的,许多东西,想不清更说不清楚,而且也从未努力去想过,我就是这样生活的。不过,在如此混沌中我的学习成绩都格外的好,逐渐成为班级、学校第一,并进而顺利地考入重点中学,而且由于在重点中学里仍然名列前茅,以致于有位老师帮我申请,免除了每年上千元的借读费。但我始终找不到自己。
我的父母之间关系很不好,尤其是在我还小的时候,他们总打架,并拿我作出气筒,似乎是因为我使得他们都不快活。实际上,是妈妈的天赋很高,自小聪颖过人,可由于家穷多子,没有受到什么教育,九岁就被送到爷爷家做童养媳,受尽了虐待,但她很坚强地挺了过来。她与父亲的结合,在当时被人说成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成了一对名副其实的冤家。当他们打架时,爸爸总要用他的大翻毛皮鞋狠狠踢我,还不准哭。再就是要我跪洗衣的搓板,还要跪得直直的,否则他又要用脚踢。记得小学二年级,他看我的作业本上写着“0×1=0”,便说我做错了,我只知道把老师讲的说给他听,并反问“如果0×1=1,那么1×1等于几呢?”他怪我狡辩,又是踢又是打,然后要我跪搓板一直跪了三个多小时,直到邻居的一位伯伯帮我解围,他才算作罢,我的膝盖似乎至今还隐隐作疼,留下刻骨难忘的疼痛。
冷静想来,父母给我的好像只有衣食,学校给我的好像只是知识。但是我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父母亲给了我许多他们认为的爱,但我的心灵却荒芜得如同撒哈拉沙漠。我和父母之间几乎都不说什么话,在家里,他们不主动地找我谈话,我绝不会主动地找他们说话。而他们又因为这个贫困的家而忙碌个不停。在学校里,我也几乎没有朋友,因为我不知道怎样去与人交往,上体育课做游戏时,我被他们甩在一边,但我都不清楚,当时我为什么不发怒,为什么不提出自己的正当要求,而是顺从地站在一边。我似乎习惯于在角落里生活,走路时,我只盯着地,盯着不会眨眼的东西,我怕看别人的目光,无论那是善意的,或是无意的,我都怕与他对视。我怕穿新衣服,怕穿鲜艳的衣服,一旦迫不得已穿上,便紧张得手足无措,浑身不自由。我怕被人注视,怕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我茫然地没有目的地活着,就像一条飘荡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随时都有可能被一阵风浪打翻。……
从这位患者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孤独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方法。它是保护理想的自我避免暴露、伤害和侮辱的一种方法。孤独症患者害怕别人,害怕被人歧视而不敢与人交往,所以常抱怨自己没有朋友,以致使他们孤独和被分裂的生活圈子变成为一个不堪忍受的监狱。
作为一个人,他必须学会生活,必须学会与人交往而克服自身的孤独。从难以忍受的监狱而真正回归到社会。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离开自己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孤独得令人痛苦的生活。一个从小缺乏父母爱的孩子比较难以跨越这段孤独痛苦的生活。与之相反,一个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他在孩提时期就已建立起根深蒂固的依赖心理,因而当他开始独立生活,也很容易受到孤独症的伤害。有一位患者,由于在过分保护、溺爱的环境中长大,自主的能力很差。当他初次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害怕过集体生活,犹如一只惊弓之鸟。每天晚上,只要同寝室的人稍有响动,都会使他惊醒,由此而恶梦伴眠。
身体上的缺陷或伤疤,也有可能把人带入孤独的怪圈。比如,有一位青年工人,由于双腿呈轻微的“O”字形,因此夏天不管天气多热,他都要穿内长裤,目的在于想缓解“O”形腿以遮人眼,公开场合更是心慌意乱,头晕目眩,总想尽量避开人群。加之身材矮小,他总害怕别人背后说长道短,总觉得别人在背后搞他的鬼,还落井下石。他感到很孤独,也很痛苦,但想摆脱却又不能自拔。又比如,有一位研究生,因手臂多毛害怕见人,而患孤独症,不敢进教室上课,也不敢上图书馆看书,他害怕教室或图书馆的那份宁静,一旦他感觉到那份宁静,强烈而难以忍受的孤独感会猛然地向他袭来。他最害怕的是夜深人静,即使是在寝室里,当寝室熄灯,同寝室的同学都已熟睡,他也会感到猛裂袭来的孤独,他不得不戴着耳机听着收音机里音乐入睡。还有一位右腿残疾的女青年对我说:“早在三岁时,由于爸爸不慎把一瓶滚开的水倒在我的右腿,致使我右腿残疾,路人皆知,一个残疾人困难很多。但我认为打击最大的是残疾所带来的心灵创伤。更何况我是个女孩子。有时,我想:要是我变成个男孩子,也许会好办些。可我偏偏是个性格脆弱的女孩子,经受不起大打击。命运却又老是捉弄我,好像痛苦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似的,使我感到加倍的孤独。在学习上我尽力拼搏,成绩还是不理想。由于成绩不好,亲戚们的闲言碎语,使我受了伤的心灵又添上新的创伤。生活在小县城里,走在人街小巷都会成为众矢之的,一是因为我有残疾,二是因为我相貌好,从那些人的眼里可以看出,他们之中同情者有之,叹息者有之,蔑视者也皆有之,不管是哪一种都叫我心寒,难道我就没有权力自由地活在这个世上吗?我真恨死了我爸爸,最使我伤心的是我爸爸不理解我。他性格内向,脾气古怪,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比如我的眼睛一事,我的眼睛严重近视,两眼都只有0.2。我很痛苦,又不敢对父亲说,因为他公开责怪我不会保护眼睛,只知道骂,从来不想办法。可谁不想有双明亮的眼睛呢?我有什么办法呢?我时常心情不好,这其中也有家庭的关系,我感到我的家庭一点也不和睦,看到或听到有关家里的一些事情,我真想离开这个家,至少情绪不会再受到干扰,但现实决不允许我这样做,我甚感自己身边没有一个真正的亲人。”
还有许多人,他们身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或伤痕,但他们的内心留着情感的伤痕,这种情况也同样可能导致孤独。一个女人受过某个男人的伤害,她会发誓永远不再相信任何男人。一个小孩要是经过专横、残酷的父亲、母亲、老师的打击后,他也许发誓永远不再相信任何权威。一个男人的爱,在遭到某女人的拒绝后,他可能会发誓以后永远不再与任何人发生感情纠葛。有过情感伤疤的人,为了防御他人侵害会筑起情感的高墙,使他们断绝与其他人的联系,甚至把自己和原来的自我隔绝起来。
使人陷入孤独困境的原因还很多。但是,我相信,导致孤独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个人害怕被周围人拒绝与排斥。彻底的孤独感会使人接近于精神错乱。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未达到这个目标的绝对失败意味着“疯狂”。一位女大学生这样写道——
很多次想给您写信,却始终没敢提笔。今天,我又怀疑默然的我是否能写出什么。但我难道还要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吗?我以前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本本都暗示我有严重的精神病,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但我并不完全相信心理医生能帮助我。向别人倾述能减轻我的痛苦吗?心理医生又能给我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呢?一切主要都得靠自己。而我眼看自己无能为力的隐痛,我已无法挽救自己了。
我真的写不下去了,今天没有写这种东西的笔,灰暗的心没有呼叫,可是等到我的心想呼叫,在呼叫的时候,我是否还有勇气去写。昨天收到朋友的信,如泣如诉,我几乎要哭,心情坏得一塌糊涂的我不敢提笔回信,因为我怕依如以前一样伤害别人的心。
我是一个孤独的女孩子,16岁,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很奇妙、很敏感、很柔弱的心灵,常使我近乎狂乱,内心歇斯底里地疯狂地大叫。夜间,在梦里,有几次叫出了声:“为什么非要我去?为什么非要我这样做?为什么我必须牺牲自己去微笑对人?我爱他们,可为什么要强迫我?我是快要死的人,只有一颗濒死的心,为什么还要强迫我这样做……”我的确记不清自己具体叫了些什么,只是每次醒来依然伤神。……
作为一个人,害怕精神病,就像害怕死亡一样。为了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人必须与别人发生关系,同别人联系起来。这种与别人保持往来的需求乃是人的最强烈的欲望。与别人共事,与大家一起享受,有助于我们忘掉孤独,在谈话、跳舞、玩耍或者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我们会对事情产生兴趣,而不再热衷维护我们的虚伪与做作,我们了解了其他人之后,我们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掩饰的,当我们从用来保护和掩盖自己的坚硬的外壳中走出,会感觉变得更自然了。我们越是这样做,能够远离虚假和伪装,越觉得自己是原来的自己,从而感到更加惬意。
不要顾忌你的感觉,要强迫你自己加入大家的行列,刚刚进入人群,也许会有“冷”的体验,但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自己受到热烈的情绪感染,心情也就逐渐地变得愉快起来。请你记住这样一条心理学的公理:经常暴露在可怕的事物面前,可以使人免于恐惧。如果患有孤独症的人不断强迫自己同其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对社会环境做出贡献,那么他会逐渐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友好的,愿意接受他的。他的羞怯和恐惧会消失,在别人面前会感到更加自然。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接受之后,他自己也能接受自己了。
孤独症患者过于关心自己,很难与人相处。这种人害怕别人伤害他那不符合实际的过高的自尊,而与世隔绝。由于缺乏安全感,他不得不用一层伪装的坚硬的外壳来保护自己,结果却事得其反,他那脆弱的自我反而因此受到伤害。因此,通过自信训练的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更好、更合适的自我意象,是战胜孤独症的最佳良方。一个有自信的人,任何小的轻视都威胁不到他,这些轻视如过眼烟云,一下子就被抛到脑后了。就算是更深的心灵创伤,也会快速彻底愈合。
自信训练的核心功课是让患者学会生活,勇于承担。也就是要培养患者具有自立,负责的态度。缺乏自立的人,在情感上要依赖别人,结果,这样一来,他的情感就更容易受到伤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而且需要得到情与爱。但是有创造性和自立的人却觉得有付出爱的必要。对他们来说,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重要的。他们不渴望每一个人都必须爱他或称赞他,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来承受他人的讨厌和反对。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认为自己是一位能按照自己的希望来采取行动,决定事情,给予别人,追求理想的人。
而那些消极依赖的人,他们把自己交给环境,交给运气,交给别人。这种人喜欢怨天尤人,总觉得别人都欠他的,欠他体贴、感激、爱和幸福。他总是对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有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感到别人欺骗他,辜负他,伤害他。由于生活本来就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所以他追求的对象完全是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事,他等于把自己暴露在感情的伤害之下。因此,依赖性太强的人容易得孤独症。曾有人问我:“为什么孤老太婆比孤老爹爹要多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男人依赖女人过多。一旦老来丧偶,男人较之女人更容易受孤独症所患。
发展更加自立的态度,为自己的生活与情感需要承担起责任,试着对别人施以情与爱、赞同、接受与了解,这样你会发现,你能够得到同样的回报。如果你具有自立、负责的态度,你就会较少感到孤独的痛苦,并在必要的时候忍受孤独。
青春期孤独症患者要做到自立很难,因为他们在与人接触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心慌、恐慌、惊慌,所以很难做到情绪自立。这里所说的心慌、恐慌、惊慌,既属于中医所说的心悸,也属于心理学所说的焦虑,心悸似乎源自机体自身,焦虑似乎源自预期,也就是当患者想到要见人就想到与人接触的恐慌。这两者无形中又增添了患者与人交往的压力,压力过大又会产生心悸。近来的研究表明在压力压倒我们之前,我们会对压力过敏,即变得特别的敏感。就是说,我们对压力的反应就像对过敏症的反应一样。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微小的刺激也能促使我们的机体脏阴阳发生剧烈的变化,以致我们对嗓音或突然震动声很容易感到惊吓,甚则我们不敢上街,不敢出家门,即使是在家里,稍有响动也会吓得魂不附体。
要治愈青春期孤独症,关键在于治愈心悸,心悸不愈,自信训练也将徒劳无功。历代医家认为治疗心悸,重在调整心之阴阳偏颇,首推仲景之炙甘草汤;并以为从本方药物组成看,是阴药与阳药相互配伍,从而达到调整心之阴阳偏颇而续顺接。我以为炙甘草汤之所以叫甘草汤,则甘草是主药,无论是阴虚或是阳虚都用,而其他味药,则依据患者阴阳之偏颇而加减。所以,治疗心悸,亦重在调和肝脏。因为当人承受的压力过大,或时间过长,或对压力过度敏感,以致紧张超过一定的限度,人的肝脏的排毒功能受到遏制,此时会感到极度的恐慌;服用炙甘草汤,甘草在人的肝脏的排毒功能受到遏制时,帮助肝脏排毒,瞬间就可将紧张程度降下来,恢复肝脏的排毒功能,心悸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