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母亲
(2011-03-18 06:00:22)
标签:
杞人忧天的母亲育儿 |
这里,我要讲一个杞人忧天的母亲,她庸人自扰,差点害了自己的女儿。事实上,这位母亲16岁就染上了情绪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至到20多年后,在如何看待女儿健康向题上,情绪病再度复发,以致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无缘无故地怀疑女儿的健康。
杞人忧天的母亲
传说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他每天都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塌下去,日月星辰会坠落下来,他常常因此愁眉不展,心惊胆寒,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杞人的一位朋友见他这样忧虑,就跑来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堆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天地之间到处充满了这种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与气体相通。你整天生活在天地的中间,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听了这番话,更加惶恐不安,忙问:“如果天真的是由气体堆积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挂在气体的上面,难道不会坠落下来吗?”
朋友答道:“日月星辰也是由气体聚集而成的,只不过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绝不会砸伤人的”
杞人沉思了一会,又问:“如果大地塌陷下去,那可怎么办?”朋友解释说:“大地也不过是土块罢了。这些泥土、石块到处都有,塞满了每一个角落。你可以在它上面随心所欲地奔跑、跳跃,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塌陷下去呢?”
经过这么一番开导,杞人恍然大悟,这才放心下来,又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心怀忧郁,疑神疑鬼,成天惶恐不安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里,我要讲一个杞人忧天的母亲,她庸人自扰,差点害了自己的女儿。
青春期间,年青人健康成长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就是以宽容、接纳、愉悦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它能很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乐观儿童》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远不仅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它实际上更是一种心理免疫力,足以帮助人们抵御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在书中,塞利格曼写道,从他做过的高达1000次的研究中,研究对象超过50万人(包括成人和儿童),他发现乐观的人极少患忧郁症,在学校学习和工作中都容易成功,他们的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最令人吃惊的可能是,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这也是可以培养的一种情商技巧。
乐观心态培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家长要开开心心,孩子也要开开心心。妈妈也好,孩子也好,都应该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也就是说,妈妈应该彻底放松身心,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邓瑶本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喜欢唱,喜欢说,加之笑容可掬,十分讨人喜欢。在学校,老师喜欢她,同学也喜欢她,女生喜欢她,男生也喜欢她。
那天,邓瑶和母亲到一家大酒店进餐,刚点完菜,喝着茶,忽然间跑过来一个小帅哥,年龄与邓瑶差不多,14岁,一屁股就坐在邓瑶的身边,毫无局促地说起来,两人说的嬉笑不止。邓瑶的母亲却突生紧张,深感不安,她联想到她14岁时所受到的创伤……
那时,她正上初二,战战兢兢地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小男生,彼此之间还有书信来往,不过,写的比较含蓄。后来给班主任知道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俩狠批了一顿。当时她感到无地自容,从此不敢接近男生,变得内向、害羞、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胆怯、沉默寡言。
高一时,她得了眼光恐怖症。那天上物理课,她眼光不自觉地停留在物理老师的下身部分,随之联想起老师的生殖器,甚至想到老师昨晚与夫人做爱,她感到害怕,害怕被老师发现。害怕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眼睛,上课不是盯着男老师的下身,就是盯着女老师的乳房,还伴随着性幻想。之后,她上课不敢看黑板,老是低着头。低着头也不行,她眼睛的余光会落在同学的性的敏感部位,她愈发的害怕,害怕被人误解为生就的淫荡心,害怕别人背地里捅脊梁骨,她想回避,结果越想回避越回避不了,一遇异性就控制不了眼光要朝那地方看。
她不知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只知道从高中到大学她过得很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一年后便结了婚,她感觉很幸福,尤其是生下邓瑶,长得像她爸爸,又漂亮,又聪明,十分逗人喜爱,相当一段时间里她觉得日子过得挺舒心的。
此时,她却突然间感到惶恐不安,胡思乱想起来。待那男孩子走向,她问女儿:“那男生是谁?”邓瑶不以为然地说:“我们班同学。”她又问:“叫什么名字?”女儿答:“童庆。”她又问:“童庆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女儿答:“童庆的父亲是老板,妈妈是公务员。”她又问:“童庆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女儿不愿回答,反问道:“妈妈,你怎么啦?”
母女俩回到家里,母亲仍放心不下,尤其是那男孩的父亲是老板,她原本对有钱的老板就存在偏见,认为这些人行为不检点,有钱养二奶,自然就把那男孩想成了纨绔子弟,不思学习,从小就没个好德性。想到这里,她又不安了,心想:为什么我问童庆的学习成绩,女儿会不高兴?晚上,她把自己的担心对孩子的爸爸说了。孩子的爸爸劝她,要相信自己的女儿。
之后,有一天,她收拾女儿的卧室,发现女儿的日记,她看了一惊,偷偷摸摸地摘抄了一篇,晚上交给女儿的爸爸,说:“你看我们的女儿在想什么,这是我从她日记本中摘下来的。” 邓瑶的父亲打开纸条看,上面写着:“my life 一直在等待,空荡的口袋,想在里面放一份爱。why 总是被打败,真的好无奈,其实我实实在在,不管帅不帅。想要找回来自己的节拍,所以这一次,我要勇敢大声说出来:期待期待你发现我的爱!无所不在我自然而然的关怀,你的存在心灵感应的方向,我一眼就看出来,是因为爱。我猜你早已发现我的爱,绕几个弯越靠近越明白,不要走开,幸福的开始就是放手去爱!”
邓瑶的父亲看后,宽慰说:“这是抄来的一首歌词。要相信自己的女儿。”
刚放暑假,社区来了一帮大学生,进行义务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邓瑶的母亲带着女儿去了,顺便给邓瑶做了一个心理测试,结论是有轻度焦虑症状。邓瑶对这个结论一笑了之,她说:“本人自我感觉很好。” 邓瑶的母亲却有些不安,心想:“科学证明邓瑶有病。”
于是乎,邓瑶的母亲看女儿,发现她有很多地方不对劲:看电视,不该笑的,她笑了,有时还格格地笑出声来。吃饭时,有时发现她在自言自语。做作业时,有时发现她在发呆,叫她没反应。心想:邓瑶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显然是有轻度躁狂。
邓瑶的母亲放心不下,一个人去了心理医院,挂了一个专家号,把她发现的女儿的问题对专家说了,专家初步诊断;极有可能是精分症早期。邓瑶的母亲觉得事情严重,立马跟孩子的父亲商量。邓瑶的父亲安慰说:“专家没有见邓瑶,只是听你一面之词,诊断未免轻率了些。” 邓瑶的母亲说:“那天心理测试结果,也说她有轻度的焦虑症。”
最后商量结果,利用假期时间,全家人外出旅游,身心好好地放松一下。
邓瑶一家外出旅游,途经武汉,经朋友介绍,求诊于我。我确切地告诉邓瑶的父母:“根据邓瑶的脉相、舌相来看,她很正常。所以,问题不在女儿身上,而在母亲身上。要接受治疗的是母亲。”邓瑶的母亲似乎也接受这个诊断,这个诊断让她放下了对女儿健康的担心,解除了精神上的重负,她也就感到轻松了许多。
事实上,邓瑶的母亲16岁就染上了情绪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至到20多年后,在如何看待女儿健康向题上,情绪病再度复发,以致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无缘无故地怀疑女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