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不常
(2010-11-30 06:29:35)
标签:
哭笑不常杂谈 |
我治病讲的是心悟。也就是说,我若能在我心底感受到患者的一切体验,我能悟到患者,那么我就能神速地治愈患者。否则,我就只能对患者有个知性的了解,这势必会影响到最后的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是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每一个病人就是一个世界。有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理论已经很完善了,我的治疗方法也很完善了,在那段时间里,我很自信,治疗病人也很神速,因为我能很快地悟到患者。过一段时间,我又不那么自信了,因为我的理论和我的治疗方法又受到来自病人的挑战。因为这个病人的某些经验,我没有体验过,凭借我原有的经验,在一段时间里我无法领悟患者的所有体验,运用我已有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虽然也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部分的缓解,但我却无法治愈患者。此时,我不会沮丧,相反会兴奋,因为我明白,挑战就是机遇,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我就有可能将我的理论和我的治疗方法向前推进一步。我的理论和我的治疗方法,就是这样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创新,而日臻完善的。
哭笑不常
孟蝶,女,十五岁,发病之前品学兼优,博览群书,好胜心强。一个很单纯的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自慰现象。上初二时暗恋她班的语文老师,总怀疑语文老师和别班女生处对象,心情抑郁,好生闷气,这语文老师和哪个女老师笑她也生气,这老师表扬哪个女生她也生气。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回家还总说自己是校花。一想这些事就兴奋,兴奋的时候在屋里来回跑,吃饭的时候也下来跑几圈,再不就是来回走,吃饭也笑,躲到被窝里也笑。由于她上课也笑,老师总批评她,她接受不了,又哭又闹。孟蝶的家长的以为孩子学坏了,怎么变成这样还蛮横不讲理,就管教她。孟蝶承受不了,大哭一场,不久便发病,刚犯病的时候有反复洗手的动作,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哭笑不常,自言自语,电视、书都看不进去,情感也日渐冷漠,对父母不亲,像陌路人一样。晚上睡觉有自慰现象。但是她有理智,有时还跟父母讲她笑的是什么,除了自哭自笑、自言自语,她还自己小声骂人,总说活的没意思。
2005年11月去看心理医生,咨询几次不见任何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孟蝶病情加重,总得出去走走,有时还跑,发怒的时候撞头,高兴就笑,不高兴就沉默不语,时有言语混乱,完全失去了学习能力。
2006年5月,经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开始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最初有效果,20天后效果不好。
2006年6月去某市神志医院,住院治疗18天(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前12天效果挺好,后来患者感觉自己喘不上来气,咽喉堵得慌,脸色也不好,大便不畅通,便就出院离开了某市。
2006年6月底,孟蝶随父母回到家以后,又找中医看,医生说不是精神分裂症,是郁症,在治疗20天后情绪非常不稳定,出现打父母的行为。暴怒之后,晚上就不睡觉,听音乐,听到高兴的时候就兴奋跟着唱,听到不高兴的时候就生气,一生气就要东西吃,专门吃刺激性的食物。这期间她就在幻想中呆着,而且不讲卫生,不梳头、不洗脸、不换衣服、睡觉不脱鞋。但是配合吃药。喜欢电视里男的,她让人家上旁边去。
8月初,到京城某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专家建议用奥氮平,在医院情绪不稳,有自残现象,还骂人,时有神呆语乱,但狂躁症状略有减轻……
自笑自语, 或哭笑不常,是青少年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从形式上看,它似乎反映了青春期间性成熟之尴尬,似乎也反映了青少年性冲动表达之窘迫。但诊断治疗却非易事,孟蝶发病将近一年, 四处求医却无任何效果就是一个例证。此时患者感觉犹如鬼魂附身,理性已完全不起作用,所以心理疏导只是白费时间。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或抗焦虑药物,也往往收不到效果。有的刚开始几天似乎有效果,过几天又不行了,又得加大剂量;有的即使加大剂量也不行,还得加服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最终是效果不佳
哭笑不常多发于春季,冬至之后是这种病的高发季节。春机发陈,即从病因病理诊断来看,患者是由于青春期内分泌失调与情绪紊乱所引起的性欲亢奋所致,加之患者大多先天肾阴虚,未患病前都像孟蝶一样十分聪慧,所以按常规的中医治疗, 应从肝或肾来论治,也就是从通常的相火妄动或阴虚阳亢来辩证施治,大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也有时效果不佳,孟蝶就是这样, 开始按常规思路治疗效果不错, 后来效果就不明显了, 月经前后还出现了反复。如何才能有所突破呢?倒是清代名医王旭高的医案使我豁然开朗:王医生在“神志”篇记录一例曰:“上年夏季,痰火迷心,神呆语乱。治之而愈。至今复发。脉浮小弱,舌心红而苔薄白,语言错乱,哭笑不常。凭脉而论,似属心风,盖由风入心经,蕴热蒸痰所致。用本事独活汤法。”也就是哭笑不常有时要从心论治。仿名医王旭高,依据许学士独活汤原方加减,考虑患者哭笑无常皆由性兴奋所致而加以变方,增加几味清君火的中药,再辅助几味中药以泻膀胱之热,也就成了而今的青春静神汤。孟蝶按青春静神汤加减,连服三十余剂,便病祛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