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保健
(2010-11-02 09:41:54)
标签:
青春期保健青春保健系列谈健康 |
1990年,我曾对精神病学界在处理青春期危机问题上滥用精神病类药物现象,写了一篇短文,题为“青春期正常危机”,刊登在当年12月4日的《健康报》上。十多年过去了,精神病学界在处理青春期危机问题上滥用精神病类药物的现象依然如故,而且,我发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扭转在处理青春期危机问题上滥用精神病类药物的现象呢?
无论是何种原因使人陷入青春期成长危机,但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患者的意向性受损。对患者而言,所谓青春期保健就是要使其受损的意向性恢复。
青春保健系列谈(5)
青春期保健
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富有,但心灵却愈加孤单和寂寞;信息时代拓宽了人类沟通的途径,但精神世界也愈发空虚和贫乏。这就是现代人生活的现实,这就是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我们都是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紧张、繁杂、高速度运转的生活环境,虽然偶尔也会让我们体验到生存的快乐,但高竞争、高节奏生活的社会却导致了失衡的心态,不安、焦虑、倦怠和绝望充斥着心灵的空间。快乐往往只是短暂的一瞬,身心的疲惫竟像影子一样与我们紧紧相随,挥之不去。今天的年青人,成长的环境相对他们的父辈无疑要艰难的多,他们更需要世人的关心。
1990年,我曾对精神病学界在处理青春期危机问题上滥用精神病类药物现象,写了一篇短文,题为“青春期正常危机”,刊登在当年12月4日的《健康报》上。文章说:
青春期是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期。此间,人体内分秘及神经系统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在思维、情感、情绪、欲望等方面亦发生显著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年青人往往是作为不安来体验的。尤其是那些聪明的青少年,机体和心理的急剧变化,会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他们的脑子里好像有一大堆问号,如若这些问号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随着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转向某一方向或机体的某一部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说,注意力集中在生病,会出现疑病症;集中在得失,会出现抑郁症;集中于某一意念或行动,会出现强迫症等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又会形成新的压力,导致身体与精神的极度紧张,幻觉与幻听也随之而来,从而出现各种“精神病”的症状。
这些“症状”虽然与某些神经症相象,却属于正常危机。在现实生活中,青春期正常危机常常被错误地诊断为神经症或精神病。实际上,如果这种日益加剧的危机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会有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处理青春期正常危机有三忌。第一忌,轻易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或抗焦虑药物。因为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会使处于正常危机下的青少年变得更加烦躁不安、惊恐多疑。第二忌,盲目多方求医。药物治疗对消除青春期的“症状”收效甚微,有些患者的父母由于爱子心
……
青春期正常危机,亦称之为成长危机,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因人因时而异。有的表现出轻微的情绪失调,有的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神经症症候,严重的会出现哭笑不常、自言自语、幻听、幻觉、幻嗅等精神病的症状,但都属于成长危机。是伴随青春期成长潜能的发展而出现的。焦虑和潜能是挛生姐妹。当青春期性的潜能出现时,年青人不仅从这种新的势能中感受到激情和自我的价值,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正常的焦虑。但是,如果这种焦虑已经强大得将我压倒,我就丧失了行动的可能性,从而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症状。
十多年过去了,精神病学界在处理青春期危机问题上滥用精神病类药物的现象依然如故,而且,我发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青春期成长危机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不仅揭示了青年人成长的真实,也具有临床诊断的意义。
青春期成长危机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理解它,把握它,并对它加以概括。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无疑会遇到诸多情绪困扰,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个人从少年到成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任何情绪困扰,没有经历情绪失调的体验,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但青年人遇到冲突或挫折,情绪失调到什么程度为正常,什么程度为不正常呢?换句话说,青春期危机与精神错乱的区分何在?
当年青人还没有学会自律,就要求他在友谊与竞争的游戏中面对机体深层亲密的冲动、难以忍受的学习压力、优胜劣汰的竞争以及心理社会的自我确定的义务之时,高度的紧张极可能使他陷入一种意志瘫痪的边缘状态。从症状学上看这种状态包括一种高度痛苦的孤独感,一种内部连续感和一致感的分解,一种全面的羞怯感,一种不能从任何活动中获致成就之感。在这些年青病人中,性幻想和夜间遗精已不是过分压迫的偶然释放,而只是更加强了的紧张。它们变成了恶性循环的一部份。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趋势下,出现诸如妄想、幻觉等典型的精神病的症状,也都极有可能的。但无论患者的症状如何,只要他不讳疾忌医,能主动求医,就属于青春期成长危机。因此,从诊断学的角度看,青春期成长危机是一个包括范畴挺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轻微的情绪失调,也包括各种的神经症,还包括能主动求医的精神病患者。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扭转在处理青春期危机问题上滥用精神病类药物的现象呢?
无论是何种原因使人陷入青春期成长危机,但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患者的意向性受损。对患者而言,所谓青春期保健就是要使其受损的意向性恢复。
根据养生心理学的原理,人的机体脏腑的阴阳状况决定人的意向性的有无或大小。青春期保健的含义,就是保持和改善人的意向性。换一个角度说,如能调和机体的阴阳,使之达到相对的平衡,就能改善人的意向性,从而实现保健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讲,养生茶具有改善肝脏的工作状况,调和机体阴阳之功效。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养生茶则具有保持和改善人的意向性的功能。因此,养生茶是年青人平安愉悦地度过青春期的不可或缺的保健品。
怎样才能确保年青人平安愉悦地度过青春期,原本看上去好像不大可能,因为成长本身就伴随着焦虑,年青人睁开眼就难以避开紧张的威胁;即使是年青人在生活与学习中没有遇到任何冲突,也没遭受任何挫折,不安也会突然的降临,甚至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1991年初,我应北京医学会邀请再度进京举办心理门诊时,遇到一位高三的男生,他已被学校正式推荐为清华大学的保送生,按理说,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他却突然失去了意向性,对什么都没有了兴趣,记忆和想象的能力丧失……在临床中,我见到类似的案例还不少。如今有了养生茶,意向性受到损害不再是那么恐怖的世界难题。当你心陷困境,意向性受损时,立即服用养生茶,用不了多时便可病祛神安,恢复你的意向性。也就是说,有了养生茶,就有可能保证绝大多数的年青人平安愉悦地度过青春期。
然而,这依旧只是一个设想,或者说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因为年青人及时察觉自己的问题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十年前,我在大学生中进行有关大学生紧张状况问卷调查时,有不少大学生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填完问卷后才发现自己已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还有,即使察觉到了问题,去寻求治疗,向人述说自己的问题,又是一个难迈的槛。更不用说,如果年青人生性内向,早已习惯自我封闭,要他主动寻医,向人述说自己的问题就更难。此时,年青人更需来自亲人、父母的关切、理解和引导。
几乎对每个孩子而言,青春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必须证明他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我们也许可以设法让他相信:这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假使我们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情境中的紧张气氛便能清除掉许多,假使他觉得他一定要证明它,当然他会过分强调他的立场。青春期有许多种行为都是出自想表现独立性、和成人平等、男子气概或女人作风等欲望。这些表现的方向决定于未成年人对“成长”的意义持何种看法。假使“成长”的意思是指不受控制,孩子就会开始反抗各种约束。有些会出人意料地反抗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对一向听话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桀骜不驯,也深感大惑不解。听话的孩子也许一直对父母抱有反感,但是只有现在,他有了较多的自由和力量时,他才敢将他的敌意宣泄出来。
作为孩子的父母,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就应该让孩子享有较多的自由和独立,对孩子的成长要抱有足够的信心,切不可再热衷于做孩子的监护人,大事、小事都替孩子拿主意,更不要什么事都替孩子去做,一个到了十五六岁的孩子,依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并非是件好事。但也绝不是放任不管。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从小听话、专心学习,又很会读书,学习成绩也很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总以为他们懂事,用不着大人操心,除了关心孩子的吃穿以外,其他的一概不管。当孩子心陷困境,需要父母关切、理解和指导时,父母却麻木不仁,甚至当孩子主动向父母哭述内心的困扰,父母却不知所措,这是最令孩子绝望和气愤的,有的孩子会气得当场发疯。
作为孩子的父母,该怎样去留意孩子的成长?当孩子急需关切的时候,能否给予及时的理解和帮助呢?说留意,不是要你老盯着,像一个窥秘者;也不是要你每天问寒问暖,“孩子今天有谁欺负你了?有谁使你不高兴?”等等,这都是令年青人厌恶和烦心的,一般情况下,父母对这些都不必过问与干涉,而只需留意孩子的意向性,因为任何心理疾病最初都是由于意向性受到损害。
当孩子的意向性受到损害,孩子不说,大人能觉察到吗?只要留意是能觉察得到的。因为每一个意向都是一种注意,而注意则意味着“我能”。因此,除非我们以某种方式体验到对某一事物的“我能”,我们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给予注意。意向性受到损害,患者体验到的是“我不能”。“我不能控制自己”、“我不能集中注意”、“我不能记忆”、“我不能正常思维”,等等。因为集中注意的能力是意向性的一种功能,记忆力是意向性的一种功能,思维能力也是意向性的一种功能,所以,当孩子意向性受到损害时,会伴随着出现一些其他的症状:首先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直接可以从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其次是由自信转为自卑,变得易激惹、易激怒,一个向来很听话很懂事的孩子,突然间也会顶撞父母;再次,一个向来很静的孩子会突然变得躁动不安,来回走动,或者独自发呆,有的还会出现失眠;再其次,就是把自己孤立起来,害怕见人,家里来了客人,他也会显得恐惧不安。等等。
当发现孩子心理上出了问题,按理说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为什么我在处理青春期危机的三忌中却写道:“第二忌,盲目多方求医。药物治疗对消除青春期的‘症状’收效甚微,有些患者的父母由于爱子心切,常常盲目地多方求医。结果张权威说一套,李权威说一套,这只会使患者对自己所想到的一切更疑神疑鬼,对自己所处的一切都无所适从,加剧患者的无力感。”
道理很简单。时至今日,在国内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已为数不少,但却存在一个通病,就是面对每个具体的患者,总是千篇一律搬出所知的心理学术语去解释患者的症状,缺乏与患者沟通的语言,因此也就丧失了能给患者以切实有效帮助的前提条件。
那么,出现了心理问题怎么办?最简单而又卓有成效的方法,就是服用我依据养生心理学的原理用中药配制的养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