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会入“道长李一”的瓮

(2010-08-31 05:43:17)
标签:

入道长李一的瓮

文化学知识普及

杂谈

文化学知识普及(5

为什么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

会入“道长李一”的瓮

据一网友的博文所言,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待人很率真,是一位“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他以为汤先生入了李一的瓮,一定是由于先生的“有求必应”。李一是何等人?他至今也不知道,只是从网上看到李一是中国道协副会长。而汤先生的学科选课又与道教密切相关,不接触,他反倒觉得不正常,况汤先生又是好好先生。怎奈何李一设局使套,请君入瓮。

这位网友是汤先生的家乡人,与汤先生有过一次交往,汤先生八十高龄,受此屈辱,他很难想像。事实上,不只是汤先生一个人入了瓮,而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国学先生们都入了瓮,我看原因就不是有求必应了,而是我国的国学先生们在专业素质上存在的缺陷,不知悟为何物,虽读书破万卷,却只知其玄,而不知其实。

就悟之实,我想讲一个我临床中所经历的故事,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一天,心理治疗研究中心来了一位病人,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子,刚从湖北某地精神病院出来。她不能走,是她的父亲及其亲属架着她进了治疗中心的办公室;她不能说,也不能吃,两眼呆直,口涎外流。她叫玉香。玉香的父亲说,玉香是半个月前住进精神病院的,刚进精神病院时是狂躁的,又唱又跳,半月后,就治成了现在这副模样。玉香父亲还说,她一直是很文静的,很内向的,发病前和一个男孩子打了两架,还把那男孩子的书扔进了粪坑。用不着多介绍,我就悟到了这个病人。也就是说,我已经在我的心底感受到了患者的一切体验,我能悟到患者,那么就能神速地治愈患者。当玉香的父亲问我:“这孩子还能治么?”我没有思索就肯定的给了他一个答复:“只要她吃我的中药,三副中药就行了。”我把这话连说三遍,而且声音一遍比一遍高。看上去我是回答玉香父亲的问话,其实我是说给玉香听的。只要病人不是病人膏肓,那么在每个精神病人狂乱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宁静的地方,那块宁静的地方对周围环境的冷暖是很敏感的,我连说三偏,就是要把治愈的希望,印进患者心灵那块宁静的敏感区,以期得到患者的合作。

第二天早上,当玉香的父亲把汤药煎好后,治疗中心的其它几位病人,都把自己的汤药端到玉香的面前,轮流地将自己治病的经历说了一遍,然后将汤药一饮而尽,目的是要玉香相信治疗中心一定能把她的病治好,希望玉香能像他们一样痛痛快快地把汤药喝下去。这样做肯定是有效果的,不过这种效果是潜在的。因为玉香的意志已经瘫痪,什么东西都不能吃,又怎么能把汤药喝下去呢?玉香的父亲急了,打下她两个耳光,奇迹出现了,她把汤药喝下去了。3天后,我去治疗中心查房的时候,奇迹出现了,玉香能吃,能说,也能走,玉香的父亲把玉香叫到我面前,真情地要玉香跪下致谢,我连忙劝阻。玉香的父亲连连致谢,感谢我救了他的孩子,救了他们一家。接下,他要玉香说两句,玉香只说了一句,却含着泪,感谢我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我国国学先生们纷纷入了“道长李一”的瓮,反映了我国国学界所存在的学风问题:浅尝辄止,马马虎虎。缺乏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我的养生心理学丛书》的第一本《性•智慧与潇洒》,是19953月出版的,1998年,国内外知名的南京的中医文化学大师李枝先生偶得一本,阅后竟难以自持,年过花甲平生首次萌发“吃蛋寻鸡”之想, 当即给我发了一封信,希求相识。还有,著名中医养生大师,海内外知名《黄帝内经》权威孟景春教授看了《性•智慧与潇洒》后,欣然为我题词:“杨仲明先生大著──东方智慧的精萃”。

200810月《天才•情商与心理治疗》出版发行,这套丛书一共发行了9. 尤其是20077月出版发行的《精神病可以治愈》,其中有一章,我根据思维模式的不同,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分类。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国学先生与我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