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汤一介为李一授匾扬名
(2010-08-26 04:55:09)
标签:
汤一介授匾李一文化学知识普及文化 |
文化学知识普及(2)
也谈汤一介
为李一授匾扬名
2010年8月22日开始,一张汤一介授匾给李一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匾上写着“中国文化书院研究基地”。
汤一介与李一长期以来有着较为深入的业务合作。2010年7月23日,李一的缙云山曾以汤一介的名头公开组招培训班。课程名称为“李一道长黄帝内经道家养生班”,授课人“汤一介”,讲课内容为“对李一道长道家养生学的领悟”。该网页虽已被删除,但用“网上快照”仍能打开。
事实上,李一的“缙云山国学院”长期以汤一介等学界名人作为卖点,他们号称“学院汇聚了汤一介等大师,已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国学与养生班授课基地”。
汤一介可是当今中国学术界重量级的人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儒藏》编撰中心主任。他的兼职有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曾任第32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国内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杨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等。
你莫要说:“为李一授匾这件事,与汤先生的学术成就相比不足挂齿。”也莫要辩解:“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我以为:汤一介教授为李一授匾,反映了我国文化学界严重存在的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问题。追究这一问题产生的根由,它源自于文化人自身的人格堕落和自信心的丧失。我国文化学界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问题,不是现在才有,也不是近代才有,追溯历史,它可以追溯到宋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道文化。道文化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中医学,以及自唐兴起的禅学。道文化的核心是养生。
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管仲倡导文化发展的实用与尊生的原则,即华夏文化的发展必须有益于人民的健康与国家的兴盛,从而为华夏文化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第二阶段是庄子隐喻逻辑学说的诞生,这是与亚里斯多德逻辑学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类逻辑,这类逻辑在老子的著作中亦有所表述,即所谓“正言若反”(《老子.道德经》),只不过是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以更大的篇幅并从多个侧面来描述这类逻辑,也就是庄子把它说的更加清楚,即所谓“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大宗师》)。也就是说,看上去,“其一”与“其不一”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人的智慧或创造性就在于找出事物彼此的相似性,它的关键在于“幡然领悟”。第三阶段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道文化走向成熟。道文化的宗旨是探索人性的真实,其目的就是要人活得真实、轻松、愉悦。而能达此目的的技艺就是养生。
自宋代理学兴起以后,以体验自由为基础的道文化开始走向衰落。理学虽是承继孔孟儒学,但在对待性的态度上,观念是不一致的。孔孟儒学以为“食色性也”。即认为饮食与性欲都是生而具有的自然本能,同属天理。而朱熹理学则以为,食则天理,色者人欲,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又说:“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在朱熹看来,除“要求美味”之外,“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之于味、鼻之于嗅、四肢之于安佚”之类,均为人欲也,都在灭绝之列。这样,人生中最具有激情色彩的性行为,便成为“存天理、灭人欲”的首要攻击目标。
二《南》风教久销沉,
瞎马盲人骑到今;
欲挽狂澜应有术,
先向性理觅高深。
这里的二《南》是指《诗经·国风》之首的“周南”与“召南”。《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乃风诗之曲,即民间歌谣,而歌颂的主题往往是男思女怀、男欢女悦的情爱,有的诗篇还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时十分普遍的性节日、性庆典与性狂欢的场面,如“郑风”的《溱洧》。
潘先生自题诗中的这四句,高度概括了中国性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兴衰这一主题。也就是说,先秦以前的那种性观念的开放已消失很久了,自从性观念禁铟以后,中国文化就日趋走向衰落。性的禁忌或许对西方科学的发展影响不大,性知识的禁忌除了伤害青少年对于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外,对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性的禁忌对东方科学,即对道文化的影响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道文化是以体验自由为基础的,性的禁忌会使人失去体验的自由,而远离人性的真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宋代以后的医学论著,多偏玄理。惟有名家名医医案,仍遵循实用的原则,以典型的病案为根据,说理精当深刻,凝聚了名家名医的智慧。所以,章太炎先生在谈论宋代以后的中医成就时,认为“医案最著”。
如果说要再度振兴中国的文化,首先就得唤醒文化人的自信,信赖自己的机体,对一切柔情开放,敢于且乐于去探讨性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人才有回天之力,砸碎精神上的枷锁,再现文人的风骨。
以玄学来诠释老庄的学说,其实已经背离了老庄的思想。玄学和道文化不是一类的东西,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玄学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用玄学来解释养生,就已经背离了养生的主旨。什么是养生?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养生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性养成了,对身体大有好处,没有好的习性对身体是不利的。有了好的生活习性,人的身体内外就不生百病,也就没有祸乱灾害。这是养生的大原则。这样解释,你还觉得玄吗?
玄学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纯属文化垃圾,却偏偏要聚集一群人在那里研究,结果越研究越玄,越玄也就越邪,邪到堂而皇之的北大教授汤一介给社会骗子李一授匾。着实有臭味相投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