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屁学》连载(4)儒学是一本正经地放屁

(2010-08-13 05:40:00)
标签:

一本正经地放屁

放屁学连载

杂谈

《放屁学》连载(4

儒学是一本正经地放屁

所谓儒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正经地放屁。听起来不雅,但它却是儒学的本质。而今,在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都聚集了一群研究国学的人,他们大都是儒学的门生,因为凭他们的先天素质,压根儿就进不了道学的门,所以,他们做的事也就是一本正经的放屁。我有一个朋友,说这一群人是在混世,是一群混世魔王。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伤人,但却是一句大实话。这一群人也在写文章、写书,但只是用来提职称的,于国于民无用。如果这群人还有点文人的风骨,认认真真地做点本分的事──什么文人本分的事?所谓文人的本分,就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敢于批评当政的。如果所有的文人都尽了本分,当官的还敢像今天这样肆无忌惮地贪国家之财、贪纳税人的钱吗?

话归正题,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儒学,归于俗文化的范畴。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儒学的确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大凡儒学,也是俗人的家常话,以正襟危坐的方式把它说出来,仅此而已。说的形象一点,就是一本正经地放屁。还有,巫文化也属于俗文化的一类。虽然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篇》),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篇》)。但夫子的儒学与巫学并无本质的差异。就像老百姓平日聊天,有的喜欢谈论鬼神,有的却不大喜欢谈鬼神,而喜欢谈柴米油盐,为人处事;若硬要把儒学和巫学加以区别,它们的区别也只在个人的喜好。

儒学虽属世俗文化;儒学大师所言,虽然没有超过百姓所想。儒家所讲的道理,也大都在人之常情之中;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儒学也不乏精华所在。而儒学之精华,乃是千百年来百姓智慧之凝炼,不可全然弃之不顾。若问儒学最精华之处何在?我以为,儒学的精华就在儒家对世俗伦理的阐述。虽然儒家伦理也有其不足之处,带有很深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色彩,甚至说有违背人性的东西,但其基本之点至今仍闪烁着弘扬人性的光华。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无论未来的社会如何发展,社会所制定的新伦理都不能背离这一基本原则。新伦理无论用何等优美的词藻,唱着何等的高调,若是抛弃这一基本原则而不顾,那也只是欺世骗人的东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夫子儒学的核心。有一天,孔子对曾参说:“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穿。”曾子应道:“是的。”孔子离开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

何谓忠恕?照《朱子集注》中的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冯友兰认为,“尽己”不足以为忠,“尽己为人”始为忠。他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还说“‘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因此。一个人按‘忠’‘恕’行事为人,也就是‘仁’的实践。”有的学者则把“恕”包含了“忠”来解释,即把“己之所欲,勿施于人”视为恕的消极义,负面义,而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恕的积极义,正面义。合此正负两面或积极与消极两义为“恕道”。

简单地说,恕道,是就人与人的关系来说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称“恕”是中国的社会伦理的基础。而“恕”的真义不外“推己及人”,不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种欲与不欲,是平常人之欲与不欲,故朱子说行恕道是“不出乎常人一念之间”。也可以说,这是社会中每个成年人都可以掌握的“社会知识”,或都是依于人之常情的。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儒家的道德伦理是建立在日常百姓生活经验之上的。由于恕道并不出乎人之常情,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上的,所以有极大的社会性,并对中国人的社会有极真切的约束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之恕道,至今仍是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你不希望别人害你,你又何苦害人?你不希望别人骗你,你又何必信口扯谎?若为官者能遵守这一原则,如今的官场就不会谎话横行,什么时候立一个规矩,凡当官者说谎,立刻罢免,官场的腐败就可以治了。对民说谎是为官之大忌。什么时候能把这样一条规矩写进党章的第一条,党风也就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