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正常危机》连载(27)社交恐怖症治疗二例
(2010-06-25 05:51:17)
标签:
社交恐怖症二例常见心病的治疗青春期正常危机健康 |
《青春期正常危机》连载(27)
社交恐怖症治疗二例
刘佩,女,13岁,某重点中学初一的学生。初诊日期,2008年7月14日。本人未来汉,由患者的父母介绍病情。主要症状:内向、敏感,害怕见人,不愿出门,不想上学,现休学在家,常有机体不适的感觉,时有头晕、头胀、紧绷的症状,并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胃胀,经常有心慌,心跳快,有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常有疲乏、虚弱的感觉。
刘佩生性聪慧,靓丽过人,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一直拔尖,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2007年9月,刘佩进入重点中学后,不久就与班上的一名男生相恋,彼此还有情信往来。后被男生的母亲发觉,立马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又告诉了刘佩的母亲。学校和家长双管齐下,很快就煞住了他俩的初恋。男孩子还行,开始虽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深为不满,但很快也就理解了父母和老师的一番“苦心”。但女孩子不行,一旦动了情,要走出来就不那么容易。《诗经》有云:“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卫风•氓》)也就是说,男子痴情不会久,轻轻松松可抽身。女子痴情不可为,一旦痴情,就如铁板钉钉难脱身。
刘佩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很快地从入校时班上的第二名,跌到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了2007年年底,出现自笑。2008年春节前,病情加重,一连几天不能入睡,哭笑不常,喃喃自语。刘佩的母亲便带她到某某医院看心理门诊,找的是一位教授级的老专家。做心理测验问卷,不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不过访谈还进行得比较顺利,具体指导意见写道:
强迫症状:反复的重复的动作明显增加,或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想到没有必要,想作抵抗,但无法克制内心的冲动,只能反复,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有求医行为。一天中有3~4小时会做反复动作或竭力思考等强迫行为。
人际关系:内向,敏感,不大主动与人交谈,但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有时显得神经过敏,偶尔会表现出被动攻击,影响其人际关系,使之朋友较少。
抑郁:自我评价比较低,情绪低落明显,常有愁眉苦脸状态,兴趣也减退,有时会哭泣或感到活着太累的想法,失眠常见,食欲不振。
焦虑:坐立不安,经常显得紧张,担心将有灭顶之灾而出现明显的焦虑特征,如胸闷、气急促、心跳快、心慌,浑身发抖,四肢出汗,尿频等。
敌对:平时充满敌意,经常疑心别人有意与她作对,内心对环境忿忿不满,常常有想叫骂,摔东西,还常为小事与人争斗,终使之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恐怖:无法接触恐怖的对象,经常采取主动逃避行为,有焦虑、紧张、心慌的感觉。一旦接触到恐怖的对象会引起惊恐发作和濒死感,已经影响到患者日常学习与生活。
偏执:怀疑性明显,经常认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要迫害她,对别人的一举一动也认为与自己有关系,常感到被人跟踪或被人监祝。
精神病性:经常有幻听,内容多为批评责骂,且把幻觉当作真实,有时与之对骂,有时为之受惊吓,有时听从幻听去伤人、自残和破坏环境,有时则显得淡漠,发呆。或经常自责,难以摆脱孤独感。
据患者母亲回顾:当时,专家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早期,建议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奥氮平。由于刘佩的父母对专家的诊断持怀疑态度,他们总认为自己女儿是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是属于心理问题,或者说是人格上的缺陷,决不是精神分裂症早期。加之刘佩的父亲是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深知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毒性与副作为,没敢给孩子服用。随后,其母又带着孩子到上海看心理门诊,找的也是教授级的专家,同样要做一份心理测验问卷,这一次她勉强做完了,结果令刘佩很愤怒,二次所出示的指导意见书写得几乎是千篇一律。从此,刘佩再也不愿看心理医生,休学在家自我调养。
到了2008年4月底,刘佩病情有所转机,不再失眠,哭笑不常及自言自语等症状消失,食欲也有所改善。但依旧敏感、多疑,害怕见人,不敢出门,不想上学。强迫症状似乎有所缓解,但社交恐怖症状却依旧不减。刘佩的父母原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交恐怖症状也能有所好转,再过数月能走出家门去上学。但挨到2008年7月,社交恐怖症状似乎还有所加重,不但不敢出门,而且害怕家里来人,一旦来了客人,她躲在自己的卧室里,紧闭房门,还异常恐慌。
为了寻找信息、寻求希望,刘佩的母亲专程去了市里最大的图书城,买到了一本我写的《精神病可以治愈》,看后大喜,立马按书上的电话号码与我取得联系,第三天便与刘佩的父亲一起到了武汉,详细介绍了刘佩的病情。因为事先我有个叮嘱:若病人不能来汉,请在当地找个老中医诊断一下,把病人的脉相舌相告诉我。好在刘佩的父亲是个医生,虽说是学西医的,但对中医诊断学也略知一二。他告诉我,刘佩脉弦,舌质红,苔薄根黄。
刘佩的母亲问我:“如果刘佩只喝养生茶,不吃中药汤药能行吗?”
我说:“针对刘佩而言,只喝养生茶,完全康复的时间可能较长。如果想在今年9月能走出家门,健康的去上学,就得用中药汤药。刘佩虽有幻听、哭笑不常、自言自语等症状,但决不是什么精神分裂症,而属典型的青春期成长危机。犯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性冲动受挫,忧郁伤肝所致。其症状会随季节而变化,春应于肝,也就是春天容易伤肝;春机发陈,也就是春季性冲动强烈,所以春季症状较重。到了四月底,过了春季,症状有所缓解,但情绪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依旧敏感多疑,害怕见人,根本原因是机体脏俯阴阳失调,辩证论因。则是由于相火妄动所致。中医认为,相火难清。所以说,刘佩要想早日走出困境,非服用中药汤药不可。”
刘佩按方连服3剂,自感机体松弛了许多,家里来人,不再那么恐慌。效不更方,又服了3剂,不再害怕见人,走出家门,随母亲一起在市里几大超市逛了一天。再服3剂后,与同学结伴,去桂林旅游去了。旅游回来后,病情有所反复,又出现自笑和自言自语,再服汤药十余剂,便病祛神安。
乐毅,男,18岁,湖北省某市重点中学高三的学生。2009年2月3日傍晚7时左右,在回家的路上见一美女,出现惊恐发作,顿时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心脏激烈的跳动,呼吸急促,感觉透不过气来,甚至感到马上就可能窒息死亡,只觉头晕,似乎觉得马上就要昏倒了,担心自己会“发疯”,面色苍白,出冷汗,两手发抖。之后,情绪迅即恶化,出现昼夜失眠,极度恐慌,胡思乱想,易发脾气,敏感多疑,害怕见人,不愿出门。患者本人一开始就拒绝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在武汉接受一位教授级的老中医治疗,坚持服用这位老中医开的中药汤药达两个月,有的症状得以缓解,不再失眠,恐慌程度也有所减轻。但依旧敏感多疑,害怕见人,不愿出门。
2009年3月底,乐毅的母亲带他到北京某精神专科医院看门诊时,偶遇河北某地带孩子来京复诊的病人的父亲,两人交谈起来。这位病人的父亲本人是学医出生,这次带孩子来京复诊,经服友介绍,在中国农业出版社发行部买了一本我写的《精神病可以治愈》,建议乐毅的母亲与我联系。
很快的,乐毅的母亲就带着孩子来汉求医于我,她问我:“我孩子在武汉吃一位老中医的汤药已经两个月了,病情有所好转,能睡着觉了,恐慌程度也有所缓解,但依旧害怕见人,到您这里也是用汤药,能除根吗?”
我说:“中医治病讲究心悟,你能悟到患者,就是治愈患者;如果悟不到,仅凭症开方,充其量也是治标不治本。具体到你孩子,他之所以敏感多疑,害怕见人,不愿出门,是由于肝盛脾虚,相火妄动所致。自古以来,能用汤药清除相火的医生不多,故有‘相火难清’之说。”
乐毅从4月2日开始服用我的中药,3天通过电话更方一次,连服三十余剂,不再害怕见人,走出家门,上学去了。6月上旬参加高考,考了500多分,过了二本线,现在武汉一所公立大学读书。近半年没有看书,能有如此成就,乐毅的父亲认为,这也算是个奇迹。
刘佩与乐毅有其相似之处:虽病情来势迅猛,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却属典型的青春期成长危机;在处理成长危机上,都不自觉地做到了三忌——不滥用抗精神病类药,不乱投医,不住精神病院;所以,一旦接受卓有成效的养生疗法治疗,康复起来也容易。
刘佩,女,13岁,某重点中学初一的学生。初诊日期,2008年7月14日。本人未来汉,由患者的父母介绍病情。主要症状:内向、敏感,害怕见人,不愿出门,不想上学,现休学在家,常有机体不适的感觉,时有头晕、头胀、紧绷的症状,并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胃胀,经常有心慌,心跳快,有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常有疲乏、虚弱的感觉。
刘佩生性聪慧,靓丽过人,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一直拔尖,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2007年9月,刘佩进入重点中学后,不久就与班上的一名男生相恋,彼此还有情信往来。后被男生的母亲发觉,立马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又告诉了刘佩的母亲。学校和家长双管齐下,很快就煞住了他俩的初恋。男孩子还行,开始虽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深为不满,但很快也就理解了父母和老师的一番“苦心”。但女孩子不行,一旦动了情,要走出来就不那么容易。《诗经》有云:“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卫风•氓》)也就是说,男子痴情不会久,轻轻松松可抽身。女子痴情不可为,一旦痴情,就如铁板钉钉难脱身。
刘佩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很快地从入校时班上的第二名,跌到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了2007年年底,出现自笑。2008年春节前,病情加重,一连几天不能入睡,哭笑不常,喃喃自语。刘佩的母亲便带她到某某医院看心理门诊,找的是一位教授级的老专家。做心理测验问卷,不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不过访谈还进行得比较顺利,具体指导意见写道:
强迫症状:反复的重复的动作明显增加,或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想到没有必要,想作抵抗,但无法克制内心的冲动,只能反复,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有求医行为。一天中有3~4小时会做反复动作或竭力思考等强迫行为。
人际关系:内向,敏感,不大主动与人交谈,但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有时显得神经过敏,偶尔会表现出被动攻击,影响其人际关系,使之朋友较少。
抑郁:自我评价比较低,情绪低落明显,常有愁眉苦脸状态,兴趣也减退,有时会哭泣或感到活着太累的想法,失眠常见,食欲不振。
焦虑:坐立不安,经常显得紧张,担心将有灭顶之灾而出现明显的焦虑特征,如胸闷、气急促、心跳快、心慌,浑身发抖,四肢出汗,尿频等。
敌对:平时充满敌意,经常疑心别人有意与她作对,内心对环境忿忿不满,常常有想叫骂,摔东西,还常为小事与人争斗,终使之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恐怖:无法接触恐怖的对象,经常采取主动逃避行为,有焦虑、紧张、心慌的感觉。一旦接触到恐怖的对象会引起惊恐发作和濒死感,已经影响到患者日常学习与生活。
偏执:怀疑性明显,经常认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要迫害她,对别人的一举一动也认为与自己有关系,常感到被人跟踪或被人监祝。
精神病性:经常有幻听,内容多为批评责骂,且把幻觉当作真实,有时与之对骂,有时为之受惊吓,有时听从幻听去伤人、自残和破坏环境,有时则显得淡漠,发呆。或经常自责,难以摆脱孤独感。
据患者母亲回顾:当时,专家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早期,建议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奥氮平。由于刘佩的父母对专家的诊断持怀疑态度,他们总认为自己女儿是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是属于心理问题,或者说是人格上的缺陷,决不是精神分裂症早期。加之刘佩的父亲是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深知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毒性与副作为,没敢给孩子服用。随后,其母又带着孩子到上海看心理门诊,找的也是教授级的专家,同样要做一份心理测验问卷,这一次她勉强做完了,结果令刘佩很愤怒,二次所出示的指导意见书写得几乎是千篇一律。从此,刘佩再也不愿看心理医生,休学在家自我调养。
到了2008年4月底,刘佩病情有所转机,不再失眠,哭笑不常及自言自语等症状消失,食欲也有所改善。但依旧敏感、多疑,害怕见人,不敢出门,不想上学。强迫症状似乎有所缓解,但社交恐怖症状却依旧不减。刘佩的父母原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交恐怖症状也能有所好转,再过数月能走出家门去上学。但挨到2008年7月,社交恐怖症状似乎还有所加重,不但不敢出门,而且害怕家里来人,一旦来了客人,她躲在自己的卧室里,紧闭房门,还异常恐慌。
为了寻找信息、寻求希望,刘佩的母亲专程去了市里最大的图书城,买到了一本我写的《精神病可以治愈》,看后大喜,立马按书上的电话号码与我取得联系,第三天便与刘佩的父亲一起到了武汉,详细介绍了刘佩的病情。因为事先我有个叮嘱:若病人不能来汉,请在当地找个老中医诊断一下,把病人的脉相舌相告诉我。好在刘佩的父亲是个医生,虽说是学西医的,但对中医诊断学也略知一二。他告诉我,刘佩脉弦,舌质红,苔薄根黄。
刘佩的母亲问我:“如果刘佩只喝养生茶,不吃中药汤药能行吗?”
我说:“针对刘佩而言,只喝养生茶,完全康复的时间可能较长。如果想在今年9月能走出家门,健康的去上学,就得用中药汤药。刘佩虽有幻听、哭笑不常、自言自语等症状,但决不是什么精神分裂症,而属典型的青春期成长危机。犯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性冲动受挫,忧郁伤肝所致。其症状会随季节而变化,春应于肝,也就是春天容易伤肝;春机发陈,也就是春季性冲动强烈,所以春季症状较重。到了四月底,过了春季,症状有所缓解,但情绪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依旧敏感多疑,害怕见人,根本原因是机体脏俯阴阳失调,辩证论因。则是由于相火妄动所致。中医认为,相火难清。所以说,刘佩要想早日走出困境,非服用中药汤药不可。”
刘佩按方连服3剂,自感机体松弛了许多,家里来人,不再那么恐慌。效不更方,又服了3剂,不再害怕见人,走出家门,随母亲一起在市里几大超市逛了一天。再服3剂后,与同学结伴,去桂林旅游去了。旅游回来后,病情有所反复,又出现自笑和自言自语,再服汤药十余剂,便病祛神安。
乐毅,男,18岁,湖北省某市重点中学高三的学生。2009年2月3日傍晚7时左右,在回家的路上见一美女,出现惊恐发作,顿时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心脏激烈的跳动,呼吸急促,感觉透不过气来,甚至感到马上就可能窒息死亡,只觉头晕,似乎觉得马上就要昏倒了,担心自己会“发疯”,面色苍白,出冷汗,两手发抖。之后,情绪迅即恶化,出现昼夜失眠,极度恐慌,胡思乱想,易发脾气,敏感多疑,害怕见人,不愿出门。患者本人一开始就拒绝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在武汉接受一位教授级的老中医治疗,坚持服用这位老中医开的中药汤药达两个月,有的症状得以缓解,不再失眠,恐慌程度也有所减轻。但依旧敏感多疑,害怕见人,不愿出门。
2009年3月底,乐毅的母亲带他到北京某精神专科医院看门诊时,偶遇河北某地带孩子来京复诊的病人的父亲,两人交谈起来。这位病人的父亲本人是学医出生,这次带孩子来京复诊,经服友介绍,在中国农业出版社发行部买了一本我写的《精神病可以治愈》,建议乐毅的母亲与我联系。
很快的,乐毅的母亲就带着孩子来汉求医于我,她问我:“我孩子在武汉吃一位老中医的汤药已经两个月了,病情有所好转,能睡着觉了,恐慌程度也有所缓解,但依旧害怕见人,到您这里也是用汤药,能除根吗?”
我说:“中医治病讲究心悟,你能悟到患者,就是治愈患者;如果悟不到,仅凭症开方,充其量也是治标不治本。具体到你孩子,他之所以敏感多疑,害怕见人,不愿出门,是由于肝盛脾虚,相火妄动所致。自古以来,能用汤药清除相火的医生不多,故有‘相火难清’之说。”
乐毅从4月2日开始服用我的中药,3天通过电话更方一次,连服三十余剂,不再害怕见人,走出家门,上学去了。6月上旬参加高考,考了500多分,过了二本线,现在武汉一所公立大学读书。近半年没有看书,能有如此成就,乐毅的父亲认为,这也算是个奇迹。
刘佩与乐毅有其相似之处:虽病情来势迅猛,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却属典型的青春期成长危机;在处理成长危机上,都不自觉地做到了三忌——不滥用抗精神病类药,不乱投医,不住精神病院;所以,一旦接受卓有成效的养生疗法治疗,康复起来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