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逻辑,智慧的逻辑

(2010-05-22 06:07:33)
标签:

庄子逻辑

智慧的逻辑

再谈精神病连载

养生疗法

健康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6

庄子逻辑,智慧的逻辑

古人懂道术,活得快活。而现代人不懂道术,所以就活的不快活。为什么现代人不懂道术呢?原因正如庄子在“农夫与桔槔”这个故事中所强调的:现代人看重技术,做事讲究效率,心也就变得投机,失去了单纯,也就没有了智慧。也就是说,现代人懂技术、有知识、善经营、会赚钱,但活得不快活。在精神生活中,知识是没有用的。生活不是凭脑子去想,而是要你亲身去体验。快活不是你想清楚就能得到的。正相反,只有当你停止下来不去想,能真正做到“静心”,你才能体验到精神生活的快悦。在精神生活中,凡事都想想清楚,无疑将是一个难以自拔的陷阱。就是说,在精神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静心”与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之道术就是使我们精神生活永远快活的智慧。

为什么现代人有知识,而无智慧呢?这是由于现代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只学会了一种思维的本领,即亚里士多德逻辑思维的本领。而这是大脑清晰、客观、准确思维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教育就是亚里士多德逻辑思维的精微。小学老师教我们的是具体的、形象的,大学老师教我们的是抽象的、概念的,而且是越讲越抽象,但万变不离其宗,至始至终都离不开亚里士多德逻思维。这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增长知识所必需的。

而智慧的获得与增长需要的是另一种本领,即庄子隐喻逻辑思维的本领。

庄子隐喻逻辑是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完全不同另一类逻辑,这类逻辑在老子的著作中亦有所表述,即所谓“正言若反”(《老子。道德经》),只不过是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以更大的篇幅并从多个侧面来描述这类逻辑,也就是庄子把它说的更加清楚,因此,我把它称之为庄子逻辑,也可称之为庄子隐喻逻辑。即所谓“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大宗师》)。也就是说,看上去,其一与其不一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人的智慧或创造性就在于找出事物彼此的相似性,它的关健在于“幡然领悟”。也有人把隐喻逻辑叫做困思逻辑,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亚里士多德逻辑是以同一律(AA),矛盾律(A不是非A)与排中律(A不能是A又是非A)为基础。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同一事物就同一点而言,不能同时属于某一事物又不属此一事物……这乃是一切原则中最为确定的原则。”当我们在生活中按照这一逻辑去思考时,往往可能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此刻如果换一种逻辑去思考。即采用隐喻逻辑的“是”,可能滑入“否”,而“否”可能滑入“是”,在“是”与“否”之间 ,没有严谨而生硬的区分,包容矛盾,容忍模糊,则有可能豁然而解,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是困思逻辑,也许还包含另一层意思,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确定性总有一种苛求,因而习惯于知性的思考,但禅宗对于知性的洞察则有不同的态度,它为了孕育弟子的智慧,常把弟子逼入困境,而要想逃离这个困境,不是靠知性逻辑的思考,而是经由更高层次的心灵开悟,即拥有庄子隐喻逻辑思维的本领,脱离心智的枷锁走上自由。而达至精神自由境界的人,庄子称之为真人。

回过头来再看《庄子大宗师》篇中的这段话,说得更完整一些,就是──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一。

由于道即是永恒的“一”,得道的真人亦从主观上达致“一”的境界,于是,“一”与“不一”被视为“圣智”与“凡情”的区别,真人能做到凡圣不二,合同天人,均彼我,通大化,故“不一也一”。庄子所向往的真人以“天人不相胜”为特征,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凡夫俗子与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在于能否使自己的心境达致到此种混然的“太一”状态。何谓太一?《吕氏春秋大乐篇》有如下解释:“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此种“无形”“无名”的状态,创世神话多称之为混沌。故同篇中又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淮南子诠言训》也有称混沌为太一的:“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此处更明确了太一作为万物创生之本源的意义。

那么,我们能不能消除凡夫俗子与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真人的境界,让道与人一同逍遥呢?回答是肯定的。庄子以为,凡夫俗子可以通过“心斋”、“坐忘”、“丧我”等一系列异名同实的心身修炼,即以“一”之整体感去消除“一”与“不一”的对立,守一存真,翻然醒悟,看清自己。

“心斋”、“坐忘”、“丧我”,用当今术语来说,均属“气功”,用当时庄子的话说,叫“道引”。庄子在《刻意》篇中写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属静功,“熊经鸟申”属动功,气功有动、静之分。而“心斋”、“坐忘”、“丧我”均属静功,是通过调息静神而达到“守一存真”。那么,“心斋”、“坐忘”、“丧我”等法,何以能达到“守一存真”的境界呢?大凡悟道,都以静神为中介。荀子在其著作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解蔽》)。就是说,要做到虚心、专一、宁静,方可悟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是通过大脑的思考去应付周围环境的变化,常常处于神劳精损,妄思不安的境地,以致与道无缘。而在精神生活中,要获得愉悦的体验,就必须停止大脑的思考。只有无念,才能神静。只有放下一切虚荣、成见、偏见和贪婪,甚至要放下知识,放下过去经验所带来的刻板观念,才能达到虚心、专一、宁静的状态。因此,气功操练就是为了大脑停止工作。而各种流派的功法都是通过“上虚下实”的习练要领,实现静神作用的。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下元充沛。练气功讲究虚胸实腹,气沉丹田。只有做到上虚时,上体才有空灵无物的感觉;只有做到下实时,才有内气充盈、精力充沛的感觉。就是说,我们只有做到上虚下实,虚灵实体,才有无形无名、物我两忘、反扑归真的感悟。

这种感悟的内在逻辑,用庄子的话说,那就是“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知性思维逻辑的另一种逻辑。知性思维的逻辑是有形的,亦叫形式逻辑。因此,知性思维亦叫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建立着上升式的抽象,在形式逻辑法则的支配下,坚持固定分明的界限,坚持思维的确定性、无矛盾性和论证性。庄子的逻辑则是无形的,模糊的,也是包容矛盾的。从表面上看,“其一”与“其不一”截然不同,“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也就是说,“其一”是上天大圣的学生,“其不一”是下界凡夫俗子的学生,但在达致“真一”的境界上或悟道上却无本质的区别,即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旨在撷取事物的相似性叫隐喻。因此,庄子的逻辑也叫隐喻逻辑。或者叫创造性逻辑,或智慧逻辑。因为人类的智慧或创造性就在于看清事物的相似性,它是建筑在心灵自由的基础上的。

道家追求的理想,就是心灵自由。《庄子》开篇从鲲鹏之神话说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无疑是想以鲲鹏的气势之磅礴,变化之无穷,来激发读者之丰富的想象力,以期达到心灵的自由。因为只有在心灵自由的基础上,读者才有可能与庄子心灵相通。所以庄子在开篇《逍遥游》中一再强调心灵自由的重要:“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在哉!”也就是说,若能乘两仪之正理,顺万物之自然,御六气以逍遥,混群灵以变化,又怎么能无物而不顺,亦何往而不通呢!遨游于无限自由的境界,那他还有什么需要依待的呢?

庄子的书不像《论语》、《孟子》是家常话一般晓畅明白,因为他的书不是当作普通教育的语录教本来写的,也不是正襟危坐式的实话实说;他的书里用说寓言、重言和卮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不要说一般大众与之无缘相契,就是专家学者也未必能读懂读透,升其堂而入其室。难怪成玄英法师感叹说:《庄子》一书,“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岂浅识之能究?”不过,依我看,古往今来真正能读懂庄子的书的人之所以极少,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心灵的自由。

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是一本专门讲智慧的经典著作。《庄子》一书,十有八九都是寓言故事,看上去大都是荒诞无稽,事实上,却想象非常丰富,比喻层出不穷,把智慧寓意其中。因为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可以通过感官去感知,可以通过语言去交流,可以通过知性的思考去获取。而智慧则不能。如庄子所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无问,问无应”(《庄子知北游》)。智慧必须用整个的人去体验,通过隐喻,在两个全然不同的事物之间(如庄周与蝴蝶),发现其惊人的相似性。庄子之所以以其特有的神话思维的方式、气象万千的想象力、以寓言重言的表达策略,讲了那么多娓娓动听的故事,无非是想创造一种情境,让读者能以他的整个的人,包括他的眼睛,他的头、他的手、他的心、他的肚子,能从中感悟到某种东西,那便是庄子所讲的智慧。智慧的思维逻辑法则是庄子隐喻逻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