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友发展的4个阶段
(2010-04-21 06:17:09)
标签:
交友发展4阶段养生疗法育儿健康 |
孩子交友发展的4个阶段
长到七八岁时,孩子开始脱离父母的影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转向同学和朋友那里寻求慰藉、赞同和支持。尽管孩子们视“精神食粮”来自家里为理所当然,但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友谊,需要付出才能得到奖赏。而通向这一奖赏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的情感和社交技能。沙利文认为,孩子在这一年龄段与其他孩子的友谊,会深刻影响孩子一生的交友习惯和自尊心,其影响程度几乎与父母的爱和精心培育相等。相反,如果孩子没有朋友,或者不被同伴接纳,特别是在上小学期间,那么即使他日后取得巨大成功,也终生会有一种不完美感和不满足感。
儿童期过后,再学交友技能就事倍功半了。它有点像学游泳,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来说,每一次下水都很容易,但如果童年时代失去了机会,等到成年后再学,动作一般就会僵硬、不自然。尽管小时候没有朋友的人成年后未必没有朋友,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有些情商技能的发育是有时间段的。正常的发育时间过去后,相应的技能就会变得很难学会。
齐克• 鲁宾在《青梅竹马》一书中,把孩子学习交友艺术和技能的过程分为4个相互重叠的阶段。
第1阶段:3岁~7岁的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把一起从事类似活动,或仅仅因为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当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说得不客气一点,这个阶段的孩子寻找朋友就是为了找对他们有用的人:那些有他喜欢玩的玩具的朋友,或者具有他不具有的特性的朋友。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善于主动采取行动,而更拙于回应他人的主动提议。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上,他们自会认为,朋友们和自己的想法相同。当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他们会发怒,甚至会拒绝玩伴。
第2阶段:4岁~9岁的需求满足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交朋友的动机更多的是建立友谊的过程。他们会把朋友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根据对方所拥有的东西或住处的远近来衡量对方的价值。但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找那些能满足某些特定的要求的人做朋友,因此仍是出于自我需要的目的而交友。如果对方愿意与他们共同玩一个玩具,或对方接受自己赠送的一块饼干,他们便容易接近对方,但互惠不是特别重要。
第3阶段:6岁~12岁的互惠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交友的特点是满足他们对互惠和平等的需求。与朋友相处时,孩子能够考虑双方的观点,他们非常关注平等,甚至全神贯注于平等。因此他们在评价朋友的交情时,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比较标准:谁为谁做了什么;甲邀请朋友乙来家做客以后,甲必定会收到类似的邀请;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要和朋友送给自己的礼物价值相当;一个孩子一天多带了一块甜食去学校送给朋友,就会希望第二天,自己也会得到一块作为回赠。也许因为这种对互惠的过分看重,因此这一阶段的友谊大多局限于两个孩子构成一对。所谓的小团体或小派别,只不过是同性的一对而已。
第4阶段:9岁~12岁的亲密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已经为建立真正亲密的朋友关系做好了准备。许多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友谊的基础。他们认为,在进入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前期,孩子如果不能找到亲密朋友,那么到了少年甚至成人,他们就永远也不会了解亲密关系的真谛。这一阶段,朋友之间通过分享情感、分担困难与矛盾,会形成一生中最深厚的友谊。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友谊确实能持续终生。
齐克• 鲁宾写道:“童年时代友谊发展的每个年的阶段,孩子友谊深浅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就是分享个人信息──那些是不能告诉别人的隐私或情感。”也就是说,分享个人信息是发展令人满意的友谊的基本要素之一,而且对保持心理健康也很有好处。而分享个人信息的深浅程度(包括男女亲昵的语言或行为和秘密),是孩子们衡量友谊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