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挫折,学会生活
(2009-12-08 06:38:29)
标签:
养生疗法经历挫折学会生活健康 |
从养生疗法看情商教育
经历挫折,学会生活
养生心理学认为,患者之所以心陷困境,就是因为不会生活,以致生活空间萎缩,内心激烈冲突所致。
心理生活空间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是十分重要的。夫妻吵架也是因为缺乏空间而起,夫妻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比如说,丈夫挤牙膏总是从中间压挤下去,造成一条牙膏两头翘的形状,妻子看了就批评他一番,接着就大吵起来。原因是他们的心里已被成见占满了,变得郁闷,心灵智慧都要窒息了,所以要吵嘴。妻子的成见是牙膏不能从中间压挤,丈夫的成见是妻子总是找碴儿。只有把这些成见放下来,夫妻间才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
要不会生活的人学会生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唐朝的时候,玄沙师备和大普玄通两位禅师,讨论教导学生领悟生活的艺术时,有一段精辟的对答。
玄沙:“你要引导一人懂得生活之道是很难的。”
大普:“确实困难。”
玄沙:“你看难在何处。”
大普:“难在他们不肯承担。”
在临床中我也有同感,帮助患者懂得生活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他们不肯承担。
不肯承担表现在多方面,其一就是在需要他们自己选择的时候放弃选择。我们可以把健康成长的过程看成是永无止境的自由选择情境的系列,这种情境是每一个体在其一生的每一时刻所面临的。在这里,他必须在安全和成长,从属和独立,倒退和前进,不成熟和成熟这两类乐事之间进行选择。不仅安全具有焦虑和快乐两个方面,而且成长也有焦虑和快乐这两个方面。当成长的快乐和安全的焦虑比成长的焦虑和安全的快乐更大的时候,我们就向前成长。
事实中,几乎所有的年轻患者,不仅生活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大事、小事都由父母为他们选择,但是在精神生活中,父母是不能替他们进行选择的,大事、小事都必须由他们自己为自己进行选择,但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为他们进行选择,他们已经衰弱的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以致在需要他们自己选择的时候放弃了选择。事实上,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从属、倒退与不成熟。
其二,是缺乏耐心。在后期预防治疗中,患者也常常表现出缺乏耐心。他们就是因为遭遇挫折缺乏耐心而犯病,在寻求康复的时候也依旧缺乏耐心。或者说,他们性格中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始终抱着一种“即刻如愿”的心态。他们恨不得一剂药下去,就能立即得见效,在康复的途中不能有丝毫反复。在临床中,在我接受的患者中,的确有的患者服下几剂中药就药到病除的。大多数患者服下三十余剂也就心安神悦了。所以有的患者服下三十余剂后,虽好之七、八,还需要他们再继续服用中药时,就明显地表现出没有了耐心。
其三,是爱挑剔。他们总是把失败的责任归于他人,所以他们很难投入生活。有一位患者把失败归于身材不高,总怨恨他母亲身材矮小,把矮的因子遗传给了自己,因此,一旦他们内心感到不安,就对父母施暴,拳打脚踢,直到他感到痛快为止。
怎样才能有所承担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在生活上不挑剔,不强求完美。人总是为了完美而挑剔,因挑剔而不快乐,所以在生活上要求完美是一种缺憾,而不是美德。事实上,追求完美除了使你容易挫折、沮丧和焦虑外,并没有使事情做得更好,有时反而使自己丧失向前努力的勇气。
每一个人都要在他的工作和事业上追求卓越,但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态度来审度自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承担,是一种实现,可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而信心和活力也很快可以培养起来。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激发潜能,获得成功。后者则在强迫自己去完成现实达不到的目标。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总是多方挑剔自己,不满意自己,天天都有挫折感,甚至时时觉得别人在对自己品头论足。这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沮丧和焦虑,而且在工作效率上,人际关系上,情绪生活上都会发生困扰。
我相信最好的心理健康策略就是对自己不要挑剔。不要挑剔自己的身材与容貌,不要挑剔自己的能力,不要挑剔自己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不要挑剔你的父母、亲人和朋友。把挑剔的坏习惯戒除,就不会为琐事烦心,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烦恼和不快乐的理怨上。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有清醒的脑力去选择,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心平气和地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挫折教育的根本是引导孩子经历挫折,学会生活。面对生活勇于承担的态度,不挑剔的品质,不是通过苦口婆心的说教所能凑效的,而是要在孩子遭受挫折时,给予及时的关切,卓有成效地引导孩子走出困境过程中让孩子逐渐领悟到的。
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温情安慰与热情鼓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在这种支持下,孩子就能够承受得住较大的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
在孩子遭受挫折时,要及时给予温情的安慰。要肯定孩子应对挫折所具有的积极要素,鼓励孩子经历挫折,不要嘲笑和指责孩子。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幼稚的心灵尚未成熟,自己的风格也尚未形成,尤其需要来自外界,主要是家庭中父母的肯定。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危险的是自信受挫,父母的肯定将重新唤醒孩子的自信,这是孩子战胜挫折的保证。
只有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和鼓励,孩子才会有信心和热情去干好某一件事。相反,嘲笑与指责却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丧失热情。在嘲笑与指责中,孩子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否定自己,在否定自己的同时,会产生极度的自卑感而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在孩子心陷困境而遭遇挫折时,卓有成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今中国的父母似乎都忌讳这件事,以致孩子们心陷困境时,家长们普遍因对心理疾病极度无知而惊慌失措。有的一味漠视,当孩子向他们哭诉内心痛苦时,他们还指责孩子无病呻吟。有的就把责任推给了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殊不知而今的医生对情绪致病及心理疾病仍知之不多,基本上是只看病不治病,说话、开方也只是糊弄病人。
有两点值得强调:其一,而今孩子心陷困境是常有的事,就像流行感冒一样,随时都有可能侵袭你孩子的机体,不是你想忌讳就能回避得了的事。其二,对有准备的父母,孩子心陷困境倒是机遇,是你锤炼孩子意志,提升孩子生存能力,增进孩子的情商,培育孩子勇于承担的态度,丰富孩子生活智慧的机遇。